-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出现场艺术家白晓刚(左三)、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右四)等嘉宾
艺术家白晓刚(左一)、嘉宾谭平(左二)、詹建俊(中间)、余丁(右一)等
天津美术网讯 “这些年,每次路过或是到一个地方停留,都喜欢拾上几块当地的小石头带回来,已经成了习惯。这些年我画画的状态,也有些像‘捡石头’。带学生外出写生,回老家看父母,假期外出旅行,或者在画室里呆着,都会自然而然地拿起笔画几张。”
— —白晓刚
观众观看“新疆写生”系列作品
艺术家白晓刚接受艺术中国专访
观众观看“书”系列作品
点滴零碎之拾 生活十年记录
零碎时的捡拾,捡石头也好,捡画意也罢,正是白晓刚最新个展“零拾”的主题。本次展览于2016年9月17日到10月12日期间,在798桥艺术空间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白晓刚在十年间创作的100余幅作品,涵盖多个艺术系列。白晓刚在接受艺术中国记者专访时谈到:“这些作品是外婆在零散的时间一点一滴积累的。‘零拾’是我将生活中的点滴零碎捡拾起来记录在画布上,也是我的一种生活和工作的状态,零到十也代表着我这十年的绘画创作过程。”
范迪安提到,白晓刚以“零拾”作为自己展览的标题,是零星之拾,零散之拾,零碎之拾。这里的“零”,也就是他在画室空间、生活现实和自然景观中的所遇所见,这说明他是一位热爱生活、敏于观察和善于捕捉的画家。许多年来,他在教学之余,总是花时间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旅途中画下各种为之心动的景象和景物,由此形成数量可观的积累。这里的“拾”,更体现了他的艺术的态度和方式,是以真诚的心灵面对世界,同时在勤奋的驱使下动笔不缀,从而练就了自己的艺术表现能力,也垒砌起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这数量众多的小幅作品汇聚在一个展览中,让人看到白晓刚的艺术追求和语言面貌。
观众观看“肯尼亚日记”系列作品
观众观看“望京日记”系列作品
展览现场
视觉日记描绘画室与旅行
白晓刚在描绘中画室里的点滴,他画最喜欢的台球,最宝贝的女儿,也画杂乱无章的画室,乱糟糟的书桌和油腻的调色台。他的书本系列画出了一种生活,一种习惯,一种体会,也画出了与自己的交流与对话。白晓刚享受着画室中的宁静,他说“画室白天的光线不好,到了晚上,书都安静地趴着,一动不动,这个模特很老实,我可以安安静静,一遍一遍慢慢画。”
但白晓刚并没有把自己局限起来,也在画中展现广袤大地上的辽阔风景。他认为画出来和“真相”差别很大,但总觉得比照片更“真实”。他经常在旅行中画画,用画布写下一张张视觉日记。《肯尼亚日记》记录马赛马拉草原上动物们和马赛族人的姿态,《望京日记》记录生活和工作中的望京街区,《矿工日记》记录矿工从矿井出来时的灿烂笑容,《工厂日记》记录老家山西太原的工业味道。画写生也是白晓刚多年的习惯,记录下一段时间、一段生活。城市、乡村、街道、集市,非洲、西藏、新疆等等,他用绘画记录当时的情景,还有情景里的人,和对那里的感受。
观众欣赏作品
观众在作品前
观众拍摄作品
多种艺术面貌与鲜活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詹建俊老教授在接受艺术中国记者采访时谈到:“白晓刚美院学习工作,有很强的艺术功底。本次展览展出了他不同时期的多种风格及表现方式。他能够深入生活,对不同感受做出不同艺术表达。他像是在写日记,画面并不一定很完整,但是很鲜活,他的画中有他熟悉的望京街区的景色,有不熟悉的非洲、新疆等地的景色。我尤其喜欢他的那些小画,于方寸里面见真章。”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谭平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也认为:“白晓刚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他随时能把自己所看所想转化成绘画语言表达出来。他的作品面貌多种多样,既有不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在不同地方创作的作品。他一直在画生活,保持着艺术家的敏感,方法很直接,能够保持艺术家鲜活的创造力。”
《肯尼亚日记》纸上水彩 2013年
《望京日记》纸上油画 2011年
白晓刚 《北疆日记》布面丙烯 2016年
《书》No.4 布面油画 2011年
展览现场
观众在作品前交谈
展出作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