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渝中区通远门内,有一条斜坡上的老街巷——天官府,它得名于明朝初年。行走在街巷中,一道水泥拉花建成的砖石大门颇具西方建筑风格,与周围建筑风格迥然不同。这里就是天官府8号,曾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时任厅长郭沫若。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渝中区文管所获悉,这栋两楼一底的中西结合砖木结构建筑年内将修复完成,打造成博物馆或陈列馆对外开放。
3层小楼历史鲜为人知
昨日,记者来到天官府8号。
大门侧边,一块由重庆市政府所立牌子上介绍着这栋小楼的过往——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暨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大门内正在施工。
记者看到,两楼一底的主楼和配楼已盖上崭新小青瓦,屋内木工师傅正在对木制围栏进行更新。现场工人告诉记者,目前建筑主体已经完成,计划年内整体修复完工。这意味着,不久之后这栋历史性建筑将以全新面貌与市民见面。
附近老住户张阿姨告诉记者,维修前这里租住了很多民工,院内居住环境比较差。
记者了解到,郭沫若当时的住所在天官府4号,距离这里不远,已因火灾拆除,现在已经变成居民楼。
茅盾老舍是这里常客
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栋中西合璧的小楼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名“天庐”。1938年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迁入重庆,落脚于此。在厅长郭沫若领导下,这里承担了抗战文化界的重任,文化名流经常在此聚会。
“1938年起,老舍、梁实秋、张恨水、茅盾、巴金、冰心、夏衍、曹禺、田汉等相继抵达重庆。”该负责人介绍,茅盾、老舍等当时是这里的常客。
在渝期间,郭沫若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天国春秋》等6部历史话剧,天官府8号见证了这段历史。
文化界“进言”在此诞生
当时,小楼还有另外一个头衔——成立于1940年11月1日的文化工作委员会。
1945年2月22日,文化界知名人士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陶行知、沈均儒、胡绳、侯外庐,柳亚子、马寅初、傅抱石、顾颉刚等312人联名发表《文化界对时局进言》,要求召开各党各派和民主人士参加的国是会议,制定战时政治纲领,组建举国一致的联合政府等6项主张及6条具体意见。
“这份由312人联署的《进言》,最先发表于1945年2月22日重庆《新华日报》。”渝中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进言》与国民党针锋相对,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界极大震动,蒋介石对此恼羞成怒,于1945年4月1日解散了文化工作委员会。(记者 何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