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带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高大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飞,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编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黄大路联合组成的考古队昨天带领《探索·发现》栏目摄制组,对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进行考古拍摄工作。
在康家石门子考察现场,考古专家组对康家石门子岩画考古工作有了重大突破:认为早期的西王母的形象应该就说石门子岩画岩刻的女性形象,也就是说,中国早期西部最高的女神在新疆呼图壁。
康家石门子岩画是一幅国内及世界上罕见的生殖崇拜岩画。位于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的天山腹地, 两条山溪汇流处的西北岸的新第三纪的粉砂岩壁上。岩面平整,距地表约10米上下。画面东西长14米,上下高9米多,整个面积达120平方米左右。上面刻绘着二三百个大小不等,身姿各异的人物和动物。大者高 2.04米,小者19厘米。有男有女,或站或卧, 或衣或裸,男女合图、双头同体、三头同体图像。
岩画采用浅浮雕的手法,所雕人物的面部均面型瘦长,眉弓发育,大眼、高鼻、小嘴,形象秀丽。头戴高帽,帽著翎毛,作舞蹈状。相当数量的画面显示或隐喻了男女交媾的动作。在此图像下还刻绘了成排的小人在欢快舞蹈的场面,以表现祈求子嗣繁衍、人丁兴旺的愿望。真实地体现了原始人祈求生育、繁衍人口的群婚制生活场面。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认为:新疆的昆仑山、阿尔泰山、天山都是丝绸之路大通道,天山是最主要的通道之一。天山通道的中道是水草和交通条件最好的,呼图壁刚好就在这个位置。康家石门子岩画这个地方应该是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才会有这个大规模的岩刻岩画出现,而这群人代表是天山地区游牧社会最高的一个社会集团。
巫新华说:“四川西昌盐源县老龙头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女性的形象和动物形象与石门子岩画是一致的。老龙头遗址是战国时期,大概距今2300多年。而康家石门子岩画距今3000年左右,两地图像人物形象的匹配,说明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应该就是康家石门子岩画岩刻的女性形象,这对呼图壁的文化底蕴、从文化资源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进展,对中国早期神话学研究和相关历史研究也是逻辑上推断上的突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李飞认为:这次考古最大的收获就是很震撼,我觉得与四川的考古能够联系起来,用更宏观的视野去看待两三千年前的社会。我觉得非常有用,新疆和四川相隔两、三千公里,没想到在图像上有这么大的接近、这么相似,非常难得。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员高大伦认为:康家石门子岩画人物形象之多、刻画特色之鲜明,全国少见。四川川西、藏南地区也有少量岩画,与这个相比,无论是从石材上、还是题材上还差的比较远。我觉得与新疆古时候内地关于新疆一些传说、一些文化、一些传说有关,也与西域文化往南边传下去,甚至到了四川、云南这些地方都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岩画的重要性除了它本身与这个时代的文化有关以外,也许还有古代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些重要信息。在汉代以前,内地广为传播的昆仑山非常有名的人物西王母。我们看这个画面,300多个人物绝大多数是女性,男性比较少的。从整个的人物构图来看,她在画面上占最主要的位置。女性不管是骑兽也好、骑马也好,应该是地位比较高的,两个男的在女的左右两侧,个子又比较小,从这个遗迹上来看,女人占的位置比较重要。如果说在3000多年前,这里有以母系为主的母系部落存在的话,与康家石门子岩画联系起来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另外 内地也发现很多岩画,一个人的身子、脖子上两个头的,我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个自然会联系到山海经里面就有很多怪人、怪兽,它可以研究的东西太多太多。
高大伦还认为: 早在3000多年前,新疆和内地的一些交流逐渐加快,当然,最终张骞通西域,把丝绸之路打通。但在这以前,还有过前丝绸之路时代。人类要交往,文化要传播。这样的话,当时的人,西边方向的人往中原方向走,去长安,不是唯一的目的,不是单线条的走,它是成片状的往东边走,一部分人有可能进到了长安,可能进到了洛阳,甚至更远的地方。还有一部分人也有可能进入到了甘青地区以后,沿着横断山脉、沿着南北走向河流走,走到了四川、甚至云南。通过近几十年的在四川发现,两、三千年前西南和西北地区的一些文化相连比较多。(作者 张雷 张军剑 文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