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老子与《道德经》(雕塑) 235厘米×185厘米×330厘米 2016年 吴为山(北京)
▲屈原与楚辞(国画) 550厘米×394厘米 2016年 冯远(北京)
▲唐太宗纳谏(国画) 510 厘米×380 厘米 2016年 杨晓阳(北京)
▲盛唐书画艺术(国画) 190 厘米×380 厘米 2016年 唐勇力(北京)
▲赤壁之战(油画) 515 厘米×378 厘米 2016年 晏 阳 李 武(辽宁)
▲中华营造法式(版画) 274厘米× 445 厘米 2016年 戚 序 肖 力 龙 红 张兴国 贾国涛(重庆)
▲元明青花瓷(油画) 269.5厘米×440厘米 2016年 殷 雄 李 根(上海)
▲中华医学(雕塑) 60厘米×45厘米×140厘米×12厘米 2016年 李先海(四川)
▲雕版印刷(版画) 266厘米×434.5厘米 2016年 邬继德 方利民 应金飞(浙江)
▲逍遥游(雕塑) 285厘米×160厘米×300厘米 2016年 陈云岗(北京)
▲忽必烈与帝师八思巴(国画) 513厘米× 394 厘米 2016年韩书力 边巴顿珠(西藏)
▲黄巾起义(国画) 500 厘米× 696 厘米 2016年
天津美术网讯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联、国家财政部、文化部共同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简称“历史画创作工程”)在广大美术家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历经5年时间的认真创作,精心打磨,如期完成——由146件(幅)作品构成恢弘壮观的“中华史诗美术大展”于11月20日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
此项工程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支持,依托国家之力、美术家辛勤劳动和国家博物馆的倾力配合,成为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规模、体量之大,人、财、物力投入之多,组织工作之艰巨繁复,堪称少有的创作活动。其与于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为连缀一体的姊妹篇艺术创作,成为体现一个发展崛起中的经济大国、文明古国、文化大国13亿人民意志、民族精神和国家文明形象的艺术图谱。
该项工程由主办部委领导担任主任的组委会负责整个组织工作;同时聘请了全国50余位著名美术家、理论家和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作为创作指导专家委员会成员,负责具体的创作评议指导工作;再由精干人员组成工作班子负责日常联络、协调、服务工作,为顺利实施工程创作活动提供了重要机制保障。
为了保证优秀创作人才的选拔,由中国文联等单位共同通过媒体发布选题和作者征召公告,召开创作动员会,面向全国各地和海外华人美术家开展创作申报工作。2012年底,“历史画创作工程”办公室共收到来自各地踊跃申报的各类绘画和雕塑形式的草图1000余件。至2013年年中,“历史画创作工程”在组委会主要领导参与和专家委员会经过两轮的观摩、评审、票选,从海选和特邀作者的申报草图中产生165件入围作品。为求质量保证和体现人才选拔公正,主办单位举办草图公示展,征询社会各界的批评意见。
经过将近一年多时间创作主题内容的不断深化开掘和艺术形式反复调整修改,“历史画创作工程”的草图在构思立意、风格形式方面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并形成了一支近300人的作者队伍。表现形式涵盖了中国画、油画、版画和雕塑4个种类。作者中既有年届八旬的老艺术家,也有不到40岁的年轻作者。特别是许多正处于创作黄金年龄段的中年美术家,不光有着丰富的主题性绘画创作的经验,同时对历史画创作葆有偏爱甚至怀有执着的热情。不少作者同时还曾参加过“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作品创作,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驾驭大型绘画方面,尤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见长。而一大批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锐青年画家则以创作基本功扎实,绘画、雕塑技艺熟练,艺术语言独到在各类国内、国际美术创作活动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创作工程的骨干力量。对于部分表现难度较大,需要强手攻关的历史画选题,创作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又在已有基础上推荐了一批富有经验和实力较强的创作人选参与创作。许多作者在接到草图入围的通知和组委会的委约书后,信心满满地表示:“一定要拿出不负历史和时代,能够代表个人最好水平的作品,为国家和民族的史诗创作奉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一
历史画、历史主题绘画,就内容而言,是以历史事件、人物和史实作为基本内容的绘画;就形式而言,它是造型艺术,通过绘画、雕塑特有的表现手法来体现特定的历史主题。它不同于历史文献的直译,不是通史展览中借以说明内容的插图。因此它既是历史的,又是艺术的。它要求作者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既要深入了解历史,又要准确地、艺术地呈现历史。
由于无法改变的历史规律和难以逾越的历史局限,指望每一个从事历史画创作的美术家拥有亲历历史的感受几无可能,这就要求作者去发掘和占有尽可能丰富的文献典籍资料和相关形象素材,读懂并理解官修正史和民间野史的相关文字记载,研究彼时社会文化背景,查考各式人物传记,搜集尽可能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料,借以酝酿、想象能够体现历史氛围及人物活动的意象。然而,占有资料的丰富并不等于在创作中可以罗列堆砌,作者需要博观约取,智承巧索地对素材进行比较、筛选、归纳、提纯,力求活用资料、用活素材,通过艺术的手法重组、升华素材,在符合历史“真实”的资料基础上概括、假设、营造并凝缩为最具点题效应、最能揭示主题思想的典型情节或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细节,并循此展开画面的构图设计、造型组合、色彩构成、人物塑造等。
历史的艺术和艺术的历史问题在考验着艺术家的智慧。为了能够体现创作主题内容的准确性,为了能够将美术家的主观意图和专业擅长与主题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作者们普遍数易其稿,有的甚至十数易稿,可谓是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废寝忘食、全力以赴。
艺术创作,如果说草图阶段可以凭借造型生动、形式新颖和感觉丰富的氛围渲染博取专家认可的话,那么素描稿的细化、正稿的放大以及所有局部细节的深化表现,对作者能力是更为重要的考验。而从草图到最终作品完成,后续环节众多,哪一个环节功夫未下到、力所不逮或有所疏漏则就瑕疵立现、难以掩藏,任务同样艰巨。尽管,作者们具有追求创造经典的强烈意识,主观意图为着创作精品力作,并且在研究、借鉴、学习中外典范艺术方面都做着不同程度的努力,力求处理好主题内容与个性化风格语言的关系,但大部分作者都难以在短期内超越自身的局限。
组委会和专家组清醒地估计到“历史画创作工程”遭遇的问题,有目的地加强了对创作过程的指导、管理和服务。但,这种“加强”绝不是违背艺术创作规律的“横加干涉”,而是有的放矢:在遵循事关创作的史实依据采信、点题立意、时代氛围的把控和器物服饰的表现,须尊重历史学家的意见;而在艺术处理、技术表达方面尊重作者的原则,在沟通切磋中帮助作者规避常识错误,找出改进、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针对部分确有难度的作品,创作指导委员会派出专家组分期、分批、分片区地深入作者工作室辅导创作,共同研究探讨问题,给出建议,化解难题。在这无数次的画稿观摩讨论中,面对面与作者交流沟通,专家们不留情面、严肃认真地发表意见,有的十分直白犀利,而作者可以当场陈述辩白,申言己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对艺术负责,对历史负责而冰释嫌隙,使作品质量一步步获得提升,体现了难能可贵的学术风气和良好的创作态度。
二
18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者们以匠心独运的构思、严谨刻苦的创作劳动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作完成了这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史诗作品,并且在艺术的历史情景再现、史实凝缩表现、个性化风格语言铸造和精神境界开拓上达到了多年以来的较好水平,它标志着中国美术在历史画艺术创作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达到的艺术、学术高度,弥补了历史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空白和缺憾。
1.鲜明的中国文化立场、中国艺术风格与气派
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未曾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思想内涵和精神追求,绵延数千载、跌宕起伏的中华历史是一部曾经激励了无数代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文人智者为之奋斗的壮阔史诗。将之呈现为一部视觉图像的艺术史诗,立足中国文化立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关怀,以中国艺术形式,言说中国故事,彰显中国形象成为百年以来处于文化发展最好历史机遇中几代美术家魂牵梦绕的愿望。因此,当“历史画创作工程”的构想一经推出,美术家参与热情之踊跃为多年来国内美术创作活动所少有。在完成通过专家验收的146件作品中,不光中国绘画、雕塑等各类形式手法的作品丰富、饱满且具张力,即便是外来绘画形式的油画艺术也在此次创作过程中以体现应有的本土化、民族化、中国特色为每个作者的自觉追求。更有意义的是,“历史画创作工程”不仅仅就活动的规模、数量和方式在东西方艺术创作历史上绝无仅有,而其历史主题的连续性、内容覆盖的系统性、艺术呈现的完整性也堪称在世界同类艺术创作活动中所少有。
2.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等诸种艺术形式充分兼容互补
自百多年前西洋写实主义艺术和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使历史主题绘画得以成为绘画之重要种类渐次发展以来,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成为中国本土广为接受的画种。现实主义作为艺术创作的价值理念,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反映现实社会、本质上主张积极进步的精神旨归,现实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注重细节对象和生活内容的“真实”和表现的“深入”,通过感人心魂的细腻描绘,表现历史事件和事件中的主体——人,从而揭示主题的意义与价值。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手法的历史画创作则能够释放美术家的主观想象和创造才华,使主题在不脱离史实的基础上,将形式、技艺和色彩的表现力推向最大化。现实主义精神与写实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兼容结合的方法为美术家提供了创造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性,并将之发挥到极致。在“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具体创作过程中,作者们依凭各自所长,又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古典主义、具象写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多种元素并充实到作品中来,取得了异曲同工、各得其妙的效果。作者在保持个性化风格特点的同时,以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上乘的造型艺术水平和准确的主题内容阐释方式与观赏者找到“对接”的感应点,效果超出预期。
3.凝聚集体智慧、凸显艺术家个性风貌
此次的历史画创作,对于作者修养学问、学识技能乃至表达能力的要求是任何个体自发而为的作品创作所无法相比的。这就需要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专家的参与指导来共同辅助一件优秀历史画作品的诞生。
“历史画创作工程”从前期的选题筹划到指点帮助作者避免出错走弯路,深入理解主题内涵,准确使用史料,熟悉历史背景,选准表现切入点到作品中具体的人物造型、器物道具、场景礼俗、时代氛围表现等,历史学家、考古专家均投注了大量精力,而多位资深老艺术家又对如何艺术地表现历史主题、如何下对功夫,以至到主要人物形象刻画处理、画面组织、色彩表现等都毫无保留地给出参考建议。其知无不言、坦率中肯的态度犹如对待自己的作品,“历史画创作工程”是充分凝聚并体现了专家、学者和作者共同的智慧才华,而由美术家在画布上执笔完成的创作成果。
4.多画种、多面貌、大体量
与以往历史画创作技法、材质多出于中国工笔画、油画和单体雕塑不同,此次历史画创作的画种扩充了版画和多人物组雕、浮雕、类装置形式。版画近年来在国内诸多主题性大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彰显了丰富的表现力和承载可塑性。版画家通过多版拼接、母版展示等手法大大增强了版画艺术的视觉效应和形式张力。版画家们充分挖掘材质潜力和技术语言特色,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效果。而通常以历史人物肖像为主的雕塑,此次也推出了除人物圆雕以外的组合性群雕、浮雕形式的作品,以多人物组合到情景组合、具装饰意味的壁雕等,增强了人物和由人物展开的历史事件的丰富性。在风格多样的国画、油画作品中,作者们更是力求在画面结构新颖独特基础上吸收更多不同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技巧,除融入了前述自古典主义以降至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诸种流派手法的同时,还融入了风俗画、壁画和装饰绘画的多重元素,为的是极尽所能,使作品得以最完美的呈现。
由于此次“历史画创作工程”完成后的全部作品将长期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主厅和各回廊中,为符合博物馆陈列的整体规划设计,作品尺幅都在原有基础上增大了体量面积, 这不仅是工作量的增加和体力投入的增加,也是对作品的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啻是对作者能力的进一步考验。而能够在国家殿堂中陈列的视觉艺术品,是为国之瑰宝,堪比重器。参与创作的美术家都深知这份荣耀的来之不易而无一有怨言,无一提出非分要求和报酬索取,都以负责任的态度按期向国家交出了代表自己最好水平的答卷。
三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人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日益提升,建构文化大国形象、表现民族辉煌历史的呼声和意愿不断增强,当其时,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中华文明历史的构想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种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的需求性和必要性建立在中国人民对先进的精神文化产品的需要之上,建立在国民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对家国历史的真切认识和思想觉悟之上,建立在国家有财力建造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殿堂,通过奖励的方式鼓励文艺家创作更多反映民族史诗的精品力作供奉其内以教化民众之上,建立在当代中国应当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文化财富的基础之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杰出的历史画和历史题材绘画艺术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不亚于一部详实丰满的文献资料和史籍遗存。观众通过阅读文字来获取国家民族历史的想象与认识,而能够徜徉在博物馆和历史的艺术长廊氛围中,他们可以通过图像与历史神交,而更为贴近历史的“真相”。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着艺术思潮与审美理想的变迁,艺术家将彼时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审美感受贯注到历史画作品中,从而映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烙印与标志,因而也造就了作品的时代性。那些经过深度思考历史与现实而展开想象的翅膀,那些表达了大多数人的理想愿望和社会进步要求的历史画作品,通过精湛的艺术处理和精妙的技术描绘得以留传下来,成为被无限延伸的思想和精神财富,成为我们一再诵读的经典。
文化和文化财富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对于博物馆、美术馆仅有百年历史的当代中国来说,指望通过几代人的努力,通过几次成规模的创作活动,希图完成上下五千年文明历史的艺术创作达到高峰水平,既无可能也不现实。当然,我们确实可以加快建设的脚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制优势创造了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条件,但仍需一批又一批有志于此的觉悟者参与,经过一代又一代持续不断的努力,并经受住历史的筛选淘洗才有可能达成。“历史画创作工程”的作品虽然经过专家评审验收得以在博物馆赫然展示,仍然也有值得反省的缺失和应当吸取的教训,那就是即使是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积极关注、创作氛围空前自由、创作条件足够优裕的当下,历史画创作也会受作者自身学养素质的局限,创作态度、创作能力的影响,或精力投入不足,或前期案头工作欠缺、学问功夫未能下够,或后期制作中的力所难逮、过犹不及等,留下这样那样的瑕疵和无可挽回的遗憾,犹人照镜、纤毫毕现,它们将留待历史和观众的公正评价。
“历史画创作工程”的告一段落,并不意味着历史题材艺术创作的结束。它应当形成开放的格局,欢迎后来的青年艺术家和专注于此的美术家们积极加入持续的精品创作和经典创造,以更好、更多优秀的历史画作品充实、递补,置换并增色国家的文化殿堂,继续在中华文明历史画卷中留下当代美术家浓墨重彩的艺术篇章和文化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