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度日坚岩画全景
西区24号画面:藏文人名“娘巴音”、动物
西区56号画面:对立动物、藏文
天津美术网讯 发源于冈底斯山南麓的象泉河是西藏西部最重要的三条河流之一,经噶尔县门士乡流经札达境内雄伟的古湖盆与土林峡谷,孕育出了著名的象泉河流域古代文明。以古格故城、托林寺、东嘎皮央石窟等为代表的古格文明无疑是辉煌的,而以曲踏墓地、故如甲木墓地、卡尔东遗址等为代表的考古遗存近年来也因为象雄历史文化研究的勃兴逐渐被学术界所关注。相比之下,同样普遍存在于象泉河流域的石构遗迹与岩画则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学术界一直认为这两类遗迹在藏北高原更具普遍性和典型性。2016年7——8月,在阿里地区文物局和札达县文物局的协助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在象泉河流域上游的曲龙段及托林段开展了区域系统考古调查,期间对象泉河流域12处已知古代岩画点中的度日坚岩画进行了全面调查,取得重要收获,首次确立了象泉河流域古代岩画在西藏岩画中的重要地位。
岩画地点位于札达县托林镇东嘎村柏东波组东波放牧点东北约2公里处的东波曲河谷中段北侧山坡上。东波曲为象泉河右岸的二级支流,自东北向西南流,于东波放牧点西南约4公里处汇入其南侧的象泉河右岸一级支流柏东波曲。河谷较窄,略呈“V”字形,水草较好。岩画分布区域南北约240米、东西约360米,整体呈北高南低的陡坡状,陡坡上布满山体崩落形成的石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多数石块表面已经因长期的风化呈黑色或褐色。东部一道南北向坡状冲沟将其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地形由上部的陡坡区、中部的阶梯形台地区、下部的陡坡区三部分组成,除中部阶梯状台地区台面上岩石较稀疏外,其余部分石块密集。在山坡中上部的台地和底部的河岸台地上,各有一组已经废弃的石构畜圈、牧民居址以及少量遗弃的生活用具。东区地形为自上而下的连续陡坡,石块分布密集,层层叠压。其中,西区调查发现626组画面,东区调查发现25组画面,共计651组画面,分布密集,是目前西藏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单个岩画地点中画面数量最多的一处地点。
岩画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目前所知的西藏岩画图像的所有种类。与多数岩画点相同的是,动物和人物是度日坚岩画的两类主要图像。动物岩画中,牦牛数量最多,其次为羊,以岩羊为主,北山羊、盘羊数量相对较少,再次为马和狗。此外,鹿、鹰、蛇、狼亦较为常见,还有少量的禽鸟。人物岩画中,以骑马放牧、狩猎的形象为主,其次为独立的舞蹈、打斗、狩猎或放牧人物形象,牵马人物形象相对较少。
除了这两大类图像之外,度日坚岩画中的车辆和几何图案这两类图像数量也较目前已知的西藏地区其他岩画点多,且十分典型。部分车辆刻画非常细致,表现出车轮、车舆、车辕、拉车的对马等,甚至表现出驾马人;部分车辆则较为简约,仅表现车轮。其中,车轮的辐数不尽相同,最少的为十字形的四辐车轮。几何图案岩画的种类较多,较为典型的有回字形云雷纹、平行波浪纹、三角形波折纹、连续菱形纹、“S”纹。此外,还有曲线花枝纹、方格纹及不规则图案等。其中,以连续回字形云雷纹、平行波浪纹与三角形波折纹最为典型,与日土洛布措聂诺石构遗迹与拉格色布岩画54号画面的石构遗迹图案中的同类纹样十分接近。也与札达县托林镇曲踏墓地出土陶器和木器装饰纹样中发现的回字形云雷纹、三角形波折纹、曲线花枝纹、绘制在陶器颈部及口沿的纵向平行波浪纹以及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木案外侧边缘有黑彩绘制的岩画风格的牦牛等动物以及回字形云雷纹、平行三角形波折纹等纹样接近。
除上述四类主要或典型图像外,度日坚岩画图像中的日、月、藏文、“卍”“卐”、塔等也比较普遍。藏文以点凿六字真言为主。此外,还有人名“娘巴音(Nyang pavi In)”等内容。各类图像之间存在较多直接的打破关系,以西区359号画面为例,其左上部的一个塔形图像同时打破了其下层的早期车辆、人物与回字形云雷纹。
图像的制作方法有点凿法、磨刻法、涂绘法三类。点凿法图像占绝大多数,以密点敲凿为主,疏点敲凿为辅。磨刻法图像数量较少,如西区48号画面的“卐”,磨痕较浅,线条不连续,颜色亦较浅。涂绘岩画仅有1组,为西区50号画面,该画面位于西区上部高处的垂直崖壁上,绘画范围为一经过加工的方形平整壁面,以红色颜料制“卍”和三角形波折纹、日、月,画面下部有加工崖壁形成的斜坡状窄台面,该组画面从其所处位置、制作过程等来看,可能与仪式性的活动有关。
图像的表现形式也包含了岩画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即剪影式、线条式和轮廓式。其中,剪影式图像数量最多,轮廓式图像数量次之,线条式图像数量则相对较少。
从图像种类与风格特点、颜色与风化程度、叠压打破关系等来看,度日坚岩画延续的时间较长,其主体部分的年代应为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其中几类典型的图案岩画从其与周边地区石构遗迹与墓葬出土物的装饰图案相比,年代大体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之间。部分颜色较浅的动物、人物图案以及塔、古藏文岩画的时代则晚至吐蕃王朝时期。图像种类以牦牛、岩羊为主,表明其主体文化因素属于青藏高原岩画系统,而车辆图像数量较多以及具有装饰性的动物纹图像的出现则表明其与北方草原岩画系统和亚欧草原岩画系统具有密切联系。
除岩画图像外,在岩画分布区内还发现有一座石构遗迹,位于西区东北部的岩画附近,由大小、形状不一的黑色石块垒砌而成,平面呈方形,保存较好。此外,在遗址区内还采集到了数片夹砂红陶片,部分陶片带有绳纹,从其陶质、陶色、纹饰等特征来看,时代可早至公元3世纪或更早。
综合来看,本年度对度日坚岩画点的全面调查取得了重大收获,其画面数量、车辆与几何图案岩画的数量与典型性皆为目前西藏岩画之最,为阿里岩画乃至西藏岩画又增加了以札达为中心的象泉河流域古代岩画这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岩画区内发现的石构遗迹与陶片则表明这里很可能是一处综合性的游牧文化遗址,这将有力地推动象泉河流域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综合研究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