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大历史,小工匠,择一事,终一生。今年年初《我在故宫修文物》系列纪录片在弹幕网站意外走红,圈粉无数。而它的电影版也于前日在广州全国首映,感动了数千老广。
11月28日,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在中山纪念堂进行了全国首映,这标志着国内规模最大的纪录片展映——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金红棉影展正式拉开帷幕。
用时间讲述工匠精神
《我在故宫修文物》真实记录了珍贵文物的修复过程。故宫书画、青铜器、宫廷钟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宝镶嵌、宫廷织绣等这些平日不得多见的艺术品,丰繁地呈 现在银幕上。通过影片观众可以了解到,平日游览故宫看到的那些文物是如何以崭新的面貌示人的。也让我们了解了一群人:他们终其一生在故宫,就只为了修复文 物,他们就是文物修复师。
影片中一件乾隆时期的古钟,沉睡百年,竟在21世纪转动发条,而这就消耗了他们整整8个月的时间。这些文物修复师一“进宫”就是一辈子,从学徒做起,几十年如一日地修复文物,以工匠精神去精修、钻研、修复……用他们最美的光阴还原文物最美的年华。
用电影留出思考空间
与纪录片相比,电影版去掉了纪录片里的串联旁白,完全用师傅的同期声来呈现,更加真实动人,著名音乐人姚谦为影片创作的音乐也很动人。
该片导演萧寒当晚也来到现场,他表示无论是音乐、剪辑还是结构、节奏、素材,电影和电视版都很不一样。电视版精巧,电影版有拙的感觉。他们拿掉了旁白,就是拿掉了主观的东西,把思考的空间留给观众。
有些在电视里被一笔带过的人物,会在电影中放大,让你重新认识他。电视版更多的是按照文物的门类来分,电影则是以人物和时间为主轴,多线索叙事,靠情感来推动。
电影版的叙事更朴素,但剪辑上用的心血更多,100多个小时的素材,剪辑了半年多。萧寒不想第一次走进电影院看纪录片的观众感觉沉闷,更希望他们能因此爱上纪录片。
影展部分片单
12月份,将有60多部纪录片在广州的影院、艺文空间和多所高校放映,总规模将超过150场。
名称 类型
《我在故宫修文物》 文化揭秘/生活
《拉镜距离》 家庭伦理
《人间世》 社会/生活
《我们唱着的歌》 社会/艺术
《拉镜距离》 家庭伦理
《少年滋味》 社会/生活
名称 类型
《贩毒之地》 黑帮/犯罪/政治
《汹涌》 情感/生活
《愤怒的慈悲》 女权/社会
《时尚美魔女》 时尚/生活
《嘻哈老年派》 音乐/喜剧/生活
《卡萨布兰卡》 亲情/家庭
问:为什么会想到拍“修文物”这个题材?
萧寒:其实六年前就想做这个选题,是由于清华大学的雷教授在拍《故宫100》曾说,这些文物修复师特别值得记录。但是等了四年,这个选 题才被批准。在拍摄纪录片前,我们写足了将近10万字的调查资料,团队与文物修复师们生活在一起整整4个月。纪录片中文物修复师们打枣、逗猫的过程,故宫 方面本想删去,怕人觉得“不务正业”。但我们希望还原生活当中最鲜活、最真实的那一部分,这些活生生的细节,我觉得同样能打动人。
问:您对于票房有什么期待?
萧寒:我的梦想就是纪录片能走进院线,对票房不强求,我更看重有多少观众能走进影院,有多少人真正的能够关注纪录片,而不是只在网络上,对着手机。
纪录片冷门不是坏事,太热闹也不见得是好事。我是创作者,创作是来源于作者内心的阅历,对世界、对事物的看法,一个人物、一个故事打动我,我才会选择去记录。”——萧寒 (记者 李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