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12月20日,“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广东)”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于10月29日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后全国巡展的首站,是其“丝绸之路”主题创作专题展,分速写/写生、主题创作、重彩画、水墨画4个单元,共展出作品300余件。刘大为认为,展览体现了杨晓阳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学术追求和社会担当。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用精简的笔触表达了对中国画文化精神的传承。展览次日,杨晓阳在广东美术馆做了题为“中国美术的写意精神”,并答记者问。杨晓阳认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就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中国艺术的五种境界,即形、神、道、教、无。
“丝绸之路——从写实到写意杨晓阳美术作品展”全国巡展,第一站选址广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美术理论家张晓凌用了“妙”字来形容。
他阐释了两点原因:
第一,广州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杨晓阳把他的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作品带至广州,这冥冥之中也蕴含了海陆丝绸之路交汇的意义在里面。
第二,广东这一地域基本特点是开风气之先,至明代以来,我们所查阅到的资料中记录,外国人到中国的登岸地都是广州,包括我们熟知的利玛窦、郎世宁等把西方的写实主义绘画带到中国的这批传教士们,为广州埋下了写实主义艺术的种子。今天当我们中国再次起帆远航的时候,广州对我们来说意义不凡。
广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郑雁雄亦认为,丝绸之路的文化价值是开放,艺术创作最崇尚开放,而开放是近代以来广东最大的优势。杨晓阳用独具匠心的眼光和画笔描绘出了一条不一样的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展览放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母港广东推出,是海陆丝绸之路一次艺术上的美丽拥抱。
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代表广东美术馆接受了杨晓阳捐赠的作品《酒逢知己》并表示,在当下再提海上丝绸之路,实际更多是从原来历史上的发展格局这样宏观角度上审视每个微观的个体,而杨晓阳很多作品,内容涉及具体的劳动者,他作品中这些陆上丝绸之路的题材跟海上丝绸之路显然可以形成很好的对话,这种碰撞会对广东美术界未来的创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就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
对于展览的学术中心“从写实到写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表示,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它体现了杨晓阳一直以来的学术追求,邵大箴认为,杨晓阳此次展览以及其不遗余力提倡的“大写意”论,对反思当今中国艺术创作中的诸种弊端,以及把握今后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
“我们过去说,要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可是中国的东西不只是现实主义。其实中国古代的东西,既不是现实主义也不是浪漫主义,就是写意。写意有无限的空间,可以追求一辈子。有些画家用西方美术理论里的具象和抽象来对比写实和写意,并不是这样。具象和抽象不是艺术,而是艺术构成的基本元素,写意里头囊括了具象和抽象在内,由它们共同支撑。”杨晓阳说。
邵大箴在杨晓阳画展引发的随想中写道,写意并非不要写形,只是对人们视觉感受的形加以概括、提炼,用意象的形式加以表现,它带有抽象性和寓意性,但不同于抽象。自成体统的中国画写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意识,它覆盖不同手法的艺术创作:细笔的,粗笔的,工写的,意写的……用工整写实手法完成的作品,只要有气度、有神韵,也应该说具有了可贵的写意性。
杨晓阳理解的“写意”,不是技法层面上与工笔相对的那个写意,也不是风格层面上与写实相对那个写意,而是上升到了整体的文明形态、民族文化身份,超越了绘画,超越了所有造型艺术,涵括了包括音乐、戏曲、诗词,甚至哲学等等的整体文化精神。他说:“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就是大美为真的写意精神”。将“写意”视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资源与方法论,也是中国当代美术在全球化的格局中自立的根本所在。
他所谓的“大写意”,并非文人画大笔大墨的阔笔形态,而是“对写意品质的一种强调,对写意范畴的一种扩展”,是“从画种层面”向“道的层面的提升和升华”的“一种精神”,而他所谓的“写意品质”,即是“表情达意”,“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判断,并将自己的直觉外化”,体现了“追求大美和本真”的“艺术最高目标”。
杨晓阳说,从写实到写意,他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足迹跨越了多半个地球:“我曾经把国画画得象西画,曾经深入研究素描、色彩、解剖等一些纯属西画系统的要素。但是我现在彻底画成中国画,完全是接近中国几千年的写意传统。我生长在古都西安,深受古都西安文化的滋养。近二十年,我几乎走遍了全世界的著名美术学院和博物馆,经过对比后得出结论:东方艺术是世界各种文化形态最好的一种形态,它的成就最高,而且从开始就是最高的。”
技法之外,更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现在很多画家一生什么都好,造型好,写生准确,什么技法都会,古今中外什么大家的画论、说法他都知道,谈起任何问题都可以引经据典,可是却看不到他自己的面貌和思想。”杨晓阳认为,艺术家应该尽早找到自己的道路,不要把精力平均分配在所有的方向,这除了技法之外,更需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其方法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张晓凌总结杨晓阳的大写意创作“超越形而下的画法与机巧,超越有极的‘形’‘神’而直抉无极的‘道’‘教’‘无’之境,其精神旨趣乃在于‘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践履‘艺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天道玄义。……其意趣之幽深,境界之玄远,心融神会,忘情罕逮,直如一真孤露,棣通太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这“形、神、道、教、无”,是杨晓阳将中国画划分为的五种境界,也是评判中国艺术的五个档次——几十年来,这也是他秉持的写意理论。
杨晓阳解释说,形,是造型能力,通过准确地描绘形象、捕捉对象一瞬间的情态,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形具而神生。这一观点最初是顾恺之提出的,初学者,把形画准,画得逼真,则对象本身具有的神态神采就会被表现出来。这是第一重境界。
接下来就是以神写形,不专在形状相似,而要“传神”,通过强化物象的精神,画出其神韵。形神论者,主要停留在对自然的观察,许多画家,在这里已经可以花一辈子时间去摸索。
第三重境界是“道”。文以载道,这道既是规律、本原、方法与途径,也是朝向世界的本质规律探索的过程。艺术之路,终将超越形神的描摹与转达,进入“问道”的过程。紧接着的“教”是对道的理解,即要把对世界的认识发挥出来,“画外的功夫超过画内的功夫”。最后的“无”则是在大成之后的抛弃,进入艺术与生命的新阶段。
近些年来,杨晓阳在造型上日趋简洁、概括,这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一个从复杂、绚烂走向简括、平淡的过程,他的水墨画不仅在造型上进行了大跨度的变形,而且在构图上具有了平面构成的意味。这种表达方式看似吸收了现代艺术的因素,实际上是对中国传统造型方式的现代演化,其中包含了青铜器、汉画像石和诸如西北栓马桩这样的民间艺术等方面。
在依照中国传统造型法则吸收现代艺术形式语言的同时,他的水墨画仍然遵循了传统中国画以书入画的原则,将书法用笔糅入线条之中,使之画面更具变化和韵味。特别是他的石鼓和魏碑笔法不仅增加了线条的厚重和力度,也与他的古拙的造型相吻合。这些都体现了他对当代美术转型方向的判断——题材模糊化、主题多义化、造型意象化、章法多维化、用笔书法化的艺术追求。(记者 冯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