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这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中的几句序言,陶渊明在这篇序言中将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远离世俗的那处自由、平静、优美桃源境地的无尽赞美。自此,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便多了一个向往之地和一个共同的奇妙情结——“桃源情结”。
展览开幕式现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解读展览
2017年1月6日下午,“看见桃花源——源流·首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成果展”(以下简称“看见桃花源”)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开幕。开幕式简短而温馨,这也是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第一个规模较大的文创展。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主持了开幕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策展人王思渝博士、获奖选手代表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甄敏先后讲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彦琪老师,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路菁老师以及来自北大考古和艺术学院的源流策展团队出席现场。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杭侃讲话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曹宏主持开幕式
策展人王思渝博士讲述展览策展思路
策展人王佳月老师带领来宾参观展览
“看见桃花源”源自201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创立的“源流运动”这一“考古·艺术·设计”交流平台以及“源流·首届高校学生文化遗产创意设计赛”。大赛历经开赛、初评、终评、颁奖等环节,由专家评委评选出概念设计组、产品设计组一二三等奖共35件,“看见桃花源”展览便是这些作品的集中亮相。在这些APP、短视频、家居陈设、日常小物、建筑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这些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这些作品既有过往时光照射在身上的温暖,也蕴含着探索未来的愉悦勇气。
产品设计组一等奖《看见》
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王思渝博士介绍,“看见桃花源”的展览名称来自此次大赛获得概念设计组一等奖的《桃花源人APP》和产品设计组一等奖《看见》。这两件作品都超出了一般对物的设计而蕴含着精神领域的探求。从展览的入口处进入,我们发现每个展厅的名称都以陶渊明《桃花源记》为线索,武陵人、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还家、怡然自乐、今世何世、说如此、桃源问津,记者在这个雾霾重重的冬天,得以在博物馆里享受了一场关于文创的桃源旅程。
展览序厅“武陵人”展出了征集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购得的文创产品
埃及木乃伊造型铅笔盒 购自大英博物馆
展览序厅“武陵人”展出了征集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购得的文创产品
图为公交卡套
展览序厅“武陵人”展出了征集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购得的文创产品
图为展品所有人购自日本各文博机构的小物
展览序厅“武陵人”展出了征集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所购得的文创产品,它们来自世界各地,种类丰富多样,各有巧思,都承载了文创主人的生活点滴,映照着每个人内心安宁栖息的小小角落。
概念设计组一等奖的《桃花源人APP》局部
“忽逢桃花林”展厅的两件作品分别是契合此次展览主题的《看见》木椅设计和《桃花源人APP》,两件作品表现了“桃花源人”恬淡闲散的一面,这与今天繁忙的都市生活形成充分对照,作者意图通过这些富有当下趣味和禅意的设计,提醒现代人,或许慢下来,“看见”一把木椅,与“桃花源人”共话,能让我们在其上思考世间的一些况味。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还家”、“怡然自乐”几个展厅分别展示了设计者们所设计的诸如皮影茶包、名片夹、青绿山水便签本等文具类设计,博山炉加湿器、烛龙台灯、玉凤梳子、曲辕犁指甲刀等家居用品设计,表情包、武英殿、古籍修复、民俗博物馆设计、考古大师桌游等文博体验类设计等,文化创意既有实物,也有概念设计,这也意味着今天我们创造乐趣的形式变得更为多元。
展览为展品所设计的展陈方式,观众须透过“洞口”看见展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的展陈设计上,策展团队采取了帘幕、嵌入展板等,将展柜遮挡,形成展柜上圆形、方形的“洞口”,以强调“看见”的这一行为,而洞口的设计也暗合唐代张旭畅想桃源的诗——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吐故纳新”——《导引图》表情包
今是何世展厅
“今世何世”、“说如此”等展厅借用数字媒体手段,展示了六朝粉黛、masterpiece、阿嬷的话、凝孕、蝶舞清照等作品,展厅借由多媒体、软件等手段让观众穿梭古今。
“说如此”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也为观看者留下很多可问询与问津之处。
在《桃花源记》篇末,众人遍寻不得桃花源,“后遂无问津者”。“说如此”作为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厅,也为观看者留下很多可问询与问津之处。文创是文化的自觉,也是人的自觉,使我们在浮华和阴翳里,静思自己是谁、将去往何处。
源流运动大事记
展厅一角
正如展览结束语“桃源问津”中所说的:“桃源并不难至,它只是不对怀有觊觎、牟利之心的人们开放。我们要做的,并非带回几件桃源旅游的纪念品,而是研究与分享那些永不过时的美好,探寻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让传统美重回日常,将水泥丛林化作桃花林。”(台馨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