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2月19日,静谧优雅的原上海法租界,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在复兴西路72号秋水空间拉开序幕。此次展览由著名评论家贾方舟先生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共展出了关良、丁立人、虞村三位艺术家的水墨、油画、手稿等20余幅作品。这也是秋水空间成立以来的首次艺术展览。
三位艺术家分别出生于清末(1900年)、民国(1930年)、共和国(1958年),年龄级差近30岁,他们都接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都有深厚的学养,然而他们最终都摒弃学院技巧,崇尚艺术天性,重返稚拙趣味,在更高的层面上寻求艺术自由。他们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相比总是显得格外另类,在30年的岁差中呈现出相近的品质和相同的艺术追求。
贾方舟先生在谈及三个艺术家的共性时指出:“无论是关良在戏剧人物中获得自由表达的灵感、丁立人在木版插图中发现古装人物的造型趣味,还是虞村直接用稚拙趣味改造图像,他们都直戳到了艺术的核心的部位——那就是心灵的自由表达。他们的艺术如儿童画充满童真和天趣,他们的艺术又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味道就在艺术里,也在人生中。”
上个世纪初便东渡日本学艺的关良,可谓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独树一帜的艺术大师,他在日本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熏陶。归国后民国时期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使他对中国水墨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都有不同的感悟与认识。他从戏曲艺术中找到艺术的灵感,试图借水墨戏曲人物画与传统绘画拉开距离,又期冀能以此找到一种与西方艺术相较力相平衡的艺术形式。他的水墨戏曲人物画充盈着稚拙、机趣和灵气,其构图、造型、笔墨均力求出新,开创了一条水墨语言现代转型的全新路径。此次展出的《戏剧人物》、《红鸾喜》是关良分别创作于60年代和80年代水墨作品,其造型之奇拙,笔墨之简妙,是关良中晚年戏曲人物画精品。
丁立人受过一定的学院教育又长期浸淫于民间艺术,中国古代木刻、剪纸、壁画等各种民间艺术乃至非洲木雕都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有益养分,他坚定个人风格的探索,绝少临摹作品以避免受到同化,完全抛弃了文人画的规范与传统,熔铸民间艺术的色彩绚丽、造型奇拙、文人的诗心于一炉,戏曲题材的作品色彩绚丽灿烂中蕴藉着静气,平衡了视觉张力和静谧格调,他自诩“画家画了一生的画,画的全是自画像”,他的作品戏里戏外彼此交融。关良曾评价丁立人:“他向往的是单纯、真挚、朴素的境界,并不是精致、巧妙的技艺。” 其实这种单纯的境界也是关良艺术上的取向。《团圆》、《水浒三兄弟》、《开拓》三幅展出作品是丁立人所钟爱的古意彩墨人物作品,均取材于戏文故事、古典名著,展示了艺术家极强的融汇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与上述两位艺术家以戏入画的视角不同,虞村关注的是比戏曲舞台更现实的人生大舞台,作为伴随着八五美术新潮成长的一批艺术家,他对艺术反映当下、艺术语言的创新有更深切的体会。他将因经济社会极速发展而伴生的种种社会怪相、人间百态纳入绘画表现对象,他既是社会生活、政治事件的参与者,身处这样一个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哪一个个体又能脱离开社会孤立存在呢?他又常以旁观者的清醒和超脱,冷眼看熙熙攘攘的人世间,戏谑和调侃之中带着尖锐的现实针对性。在艺术语言上,他强调直觉,努力去技巧化,笔下那些玩偶般稚拙的人物出现在重大政治事件或日常琐碎生活场景时,强化了这种戏剧性的对比效果,不由令人引发更多的联想。《乒乓》、《一无所有》两幅作品正是他此种类型的代表作,此次还展出了虞村的部分手稿,这些以油画棒、铅笔绘制的纸本小幅手稿,相比大幅的布面油画,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示了艺术家对图像的直觉反应。
以新水墨为主要研究和发展方向的秋水空间,在首个展览结束之后,将举办一系列的水墨艺术展,以艺术家个案为线索展开研究和推广,不一味追求展览的宏大场面和阵容,而是注重学术品质的深度和厚度,做小而精的艺术机构,沪上的艺术爱好者将多一个好去处。
部分作品
展览信息
展览主题:击鼓传花——关良、丁立人、虞村作品展
学术主持:贾方舟
策展人:袁粒
展览地址:上海徐汇区复兴西路72号
展览时间:2017年2月19日——3月19日
开幕时间:2017年2月19日下午3:30
主办机构:秋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