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摄影师用30年将成都拍成“清明上河图”张尔宾画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从拍卖画家朱松发的赝品看安徽书画市场书信中洞见不一样的大师吴昌硕齐白石5块时 黄胄居然要60块郑雪峰:诗坛历落生珠玉 张大千的题画诗时代环境下的范扬艺术黄筌《写生珍禽图》赏析:精微的课稿中鸿信20周年春季拍卖会预展开幕第二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京举行互联网环境下 中国艺术品市场需开拓新方向百花齐放的宋代绘画甘肃平凉300年古寺壁画被盗割损毁严重顾盛庆:当代中国与创造力艺术圈跨界“混搭”模式—当代艺术实践新思路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 70多件文创钧瓷惊艳许昌宣德青花大碗今日上海开展非首都功能疏解 古玩市场怎么办单纯的卖作品赚差价向产业进化珍贵航天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林建勋竹刻和草书作品欣赏天津市政协花鸟画艺术研究院成立暨首届作品展开展对景写生 问道自然-著名画家柴博森国画作品欣赏《况瑞峰书八体千字文》捐赠暨签售活动在天津国展中心举行凤舞祥语-陈之海中国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大厦开展天津著名画家陈之海写意画鸡作品欣赏况瑞峰书宏篇巨作“八体千字文展”在天津图书馆展出大匠之园-吕云所艺术作品展在天津美院美术馆开幕从心所欲不逾矩-读况瑞峰先生八体书千字文近作散如味道·水木清华-郑连群水境花鸟巨制画展在天津日报美术馆开幕天津功能最齐全的文化课堂“北悦草堂·春秋文化艺术中心”揭幕自然科学与艺术潜能-朴墨心画展在津沽书画会开幕“邢襄墨韵—纪念白寿章诞辰120周年书画精品巡回展”在津开幕董克诚访谈:丁酉·春节台湾印象恽田春正—刘正恽人物花鸟画作品展在天津图书馆开幕
首页 >> 综艺 >> 正文

摄影师用30年将成都拍成“清明上河图”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7-04-28 14:51

  天津美术网讯 “成都,带不走的只有你。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如果说,民谣歌手赵雷的《成都》用音乐给这座现代化都市涂抹了一层浪漫、文艺又略带忧伤的色调,那摄影师陈锦则用相机记录了这座川蜀古城最“俗气”的一面。他用30年时间,定格了成都人的“乡愁”。

  吃茶遛鸟的老大爷、乱糟糟的农贸集市、晾满床单的街道、古旧的门坊、搓麻将的邻里……翻开陈锦的作品,一股浓郁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坝坝戏 成都黄龙溪 1985年 陈锦/摄
坝坝戏 成都黄龙溪 1985年 陈锦/摄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陈锦开始拍摄家乡成都的市井人文。在那个唯美摄影风靡的年代,这条路无疑是孤独的、非主流的。

  “为何你的镜头只关注落后的生活状态,而不去关注正在发展的城市变化?”不少人质疑陈锦的拍摄动机,但他并不在意,坚持拍摄成都市井题材30余年。

  多年以后,陈锦的作品得到认可。他不仅荣获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中国摄影金像奖,还获得了巴蜀文艺奖、中国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等各种奖项,被看作是中国民俗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先驱之一。

  “我只看了几张照片就来电了……历史从容地在我们面前划过,他的图片锁住了。”同为四川人的知名摄影家肖全如此评价陈锦的作品。

  1983年的深秋,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参观的陈锦,第一次完整、仔细地欣赏了宋代著名画卷《清明上河图》,“画中描绘的那些生动逼真的世俗场景,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脑海里浮起了很多儿时记忆。”

  从南门大桥跳水,到华西坝捞鱼虾,从武侯祠粘蝉子(四川对知了的俗称——记者注),到杂货铺“旋”(顺手牵羊)柿饼……童年的陈锦,曾有过一段整日嬉戏的快乐时光,而他平日接触的市井生活与《清明上河图》有几分相似。陈锦萌生了留住家乡传统市井生活影像的心思。

  大学毕业后,陈锦几经波折,成为四川美术出版社的摄影编辑。这份自己喜欢的工作给陈锦带来诸多便利,让他更加自觉、主动地记录成都乃至川西地区的影像流年。

  最初的拍摄切入点选择了茶铺。

  “据清末傅崇矩《成都通览》载,当时省城成都市的街巷有516条,茶铺454家,几乎每条街巷都有茶铺;到了民国,人口不足60万人的成都,有茶铺599家,每天大约有12万人坐茶铺,更有‘一市居民半茶客’的说法。”陈锦说,茶铺就像是一个小社会,能反映各种各样的风土人情,要了解四川、了解成都,就应该从茶铺开始。

  为拍摄到最真实的茶客状态,陈锦曾拿着“长枪短炮”在茶铺里“等镜头”,但总是进入不了茶馆的“真实”。后来,他转换身份,将自己从摄影师变成茶客,整日泡在茶馆里,买碗茶,与南来北往的茶友们聊事、看戏、摆龙门阵。还自费四五万元买了一台轻巧隐蔽的徕卡相机。

  没人觉得陈锦是一个拍摄者,也不甚在意他手中不时摆弄的相机。所以,他总能捕捉到茶客们逗鸟、抽烟、读报、掏耳朵等自在的状态。

  位于成都新开街花鸟集市的兰园茶社,是陈锦常去喝茶的地方之一。他在此盘恒十余年,不仅与当家堂倌“眼镜”颇为熟络,还渐渐熟悉了茶社里形形色色的茶客。

  每天午后2点左右,是兰园茶社最热闹的时候。一群喜欢玩鸟的老茶客,提着鸟笼子陆续相聚于此,一时间人声鼎沸,鸟语花香。

  陈锦描述茶馆的日常:赖大爷、俞大爷、张大爷来了,“眼镜”不等他们招呼,就按他们的喜好摆上茶碗、泡上茶。紧跟着王大爷来了,还未坐定,先到的大爷们都要争着为王大爷付茶钱,冲“眼镜”大声地喊“收我的,收我的!”而“眼镜”会很自然地从那些伸过来的手上选取一位,然后也喊“王大爷的茶钱,裘大爷付了”。王大爷很骄傲,裘大爷更荣耀。陈锦说,茶铺里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特殊交往,“留下很多暖心、快乐的情感,是最能打动人的地方,这不仅是我拍摄和挖掘这个题材的重要动力,也是我想要通过拍摄所表达的情绪。”

  多年后,兰园茶社因城市改造而被拆迁。陈锦曾多方打听“眼镜”的下落,得知他去了一家小旅馆当服务员。“见面后我才知道‘眼镜’也曾找过我。有一次他找到我的单位,想送给我一只家乡带来的小白兔,可惜我不在。这让我心里挺温暖。”

  茶铺就像一个“窗口”,透过它,能看到世事万象。2002年的一天,陈锦带着相机正与朋友在茶铺喝茶,一支吹吹打打的送葬队伍由远而近,在门口停下。只见茶铺的师傅搬了桌椅到门口,沏了一杯茶。送葬队伍里的孝子贤孙抱着一位老人的遗像跪下,请老人喝茶。出于摄影师的职业本能,陈锦立马按下快门,拍下了这罕见的一幕。后来,他打听得知,逝者是一位喝了几十年茶的老茶客,子孙们抬着灵柩过来,是想让老人跟茶铺告别,“喝”最后一杯茶……

  30年来,陈锦跑过四川上百个城镇大大小小数千家茶铺。随着黑白照片变为彩色照片、胶片相机变为数码相机,陈锦取景框里的茶铺也渐渐变了:低档的街头茶铺越来越少,中高档、精装修的茶铺逐渐兴起。茶客中,虽然中老年人仍占多数,但不少年轻人也走进茶铺,在这里聚会、打牌、聊股票、谈生意。

  “拍茶馆不是为了拍川人怎么喝茶,而是拍川人如何生活。”陈锦说。

  他将茶铺作为一个点,不断向外拓展拍摄题材,逐渐构成了一幅胶片上的“清明上河图”:小天竺街头,一位妇人举着奶瓶给孩子喂奶;宜宾水东门,抱着鸭子的大爷与门前走过的妇女唠家常;街子镇上,脑门锃亮的客人躺在剃头摊的椅子上享受刮胡子;小淖坝的老屋前,满脸皱纹的婆婆弯腰生火炉;水井街的门坊下,输了牌的麻友伸手从怀里掏钱……一个个生活瞬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性格。

  在陈锦的作品中,拍摄于1985年的照片《坝坝戏》格外引人注目。透过高高的木质戏台,陈锦给数百名看戏的村民拍了一张大合照。人们姿态不一、神态各异,却都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的演出。

  然而,这样的情形只能存在于照片里了。“辉煌已成过去,曾经在巴蜀大地上红火了几个世纪的川剧艺术,受当代多元文化的冲击,显出了日薄西山的颓势,各演出团体更是在自身的生存运作上举步维艰。”陈锦在一本著作中如此写道。

  十几年来,陈锦先后跟拍过十余家川剧团,见证了它们的兴衰。位于成都水井街附近的望江川剧团,由国营川剧团的退休演员万国兵老师“盘下”,在他之前已不知易手过多少位班主了,短则两三个月,长则一年半载。究其原因,无非是“入不敷出”。

  万国兵老师曾给陈锦算过一笔账:如果每日有两百多观众看戏,每人收3元钱(带茶一碗),除去其中属于剧场的一元茶钱,剩下的正好是当天各项费用之和。若是平时观众少些,只好倒贴。

鸟语 成都 1990年 陈锦/摄
 
鸟语 成都 1990年 陈锦/摄

  前些年,望江川剧团的驻地被整体拆掉,附近建起了成都有名的高档酒吧和五星级酒店。

  “一个民间戏班散了,班主会在别的地方,重新召集演员,组成新的戏班。”陈锦借用一句俗语说,“树挪死,人挪活”,戏班子要想生存,一定要着眼未来,不断开辟新的演出市场。

  为了拍摄戏班子里的日常生活,陈锦曾多次住进戏班,与演员同吃同住,与不少演员成了朋友。蓉艺川剧团的班主王亮便是其中一位。

  20世纪80年代末,陈锦已认识王亮。一日,两人在望江川剧团邂逅,久别重逢,寒暄了很久。王亮的戏班正在广汉金轮镇的包公庙搭台演出,便邀陈锦去“捧场”。

  台前,陈锦看见听戏的观众“人头攒动、热闹非常,少说也有千把观众”,于是“咔嚓”一声,拍下了《吃茶听戏》这张照片。

  台上,70岁的老演员和3个小孙女同台卖力演出,陈锦觉得这是一个兴旺的川剧世家。

  台后,王亮的大女儿娜娜已化好妆,正等待上台。当陈锦问娜娜是否准备接手家族戏剧事业时,娜娜用了一种宣言般的口吻,不假思索地回答“打死也不学唱戏!”

  对此,陈锦感慨,“民间川剧演员们很努力,喜爱川剧艺术的观众也很捧场,但整个戏剧市场急剧萎缩,却是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

  当旧“名片”逐渐消逝的时候,新的“名片”也正在形成。

  近几年,被誉为“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越发有名。经历多年改造翻修,这里的老街、老树、老屋已与过去全然不同,历史以另一种方式被铭记下来。

  井巷子的文化墙上,不少老照片以“二维半”雕塑的形式展现给世人。陈锦的不少照片也在其中。

  1998年,窄巷子里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一个骑着三轮车的小菜贩,在巷子中吆喝。突然有人从背后喊了一声“买菜”,小贩听到后回眸。这一瞬间被陈锦就此定格。如今,这张黑白的老照片,一半被画在墙上,一半被做成立体浮雕,吸引不少游客拍照留念。

  “幸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变化,人们更多地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开始关注和回顾逝去的美好。”陈锦说。

  景观、画册、明信片、宣传册、装饰品……陈锦的照片不断变换形态,成为传递老成都印象的载体。有时,他会伤感成都的快速发展“毁掉了一些东西”,他认为这是对文化的不尊重。“作为摄影人能做什么?就是用手中的相机,把这些即将消逝的东西留下来。”陈锦说。

  在他的记忆里,成都的老街道很窄,许多人家面街而居;一条丈许长的竹竿横街而过,从这家屋檐挑向那家屋檐,竹竿上晾满了刚洗过的铺笼罩被、内褂外衫。长长的铺外檐廊,宽宽的街沿,大小院落里的天井、院坝等,构成了绝佳的“共享空间”。闲暇之余,男人们在这些“共享空间”里喝茶下棋,会友聚谈;妇女们一边做些浆洗缝补类的手工活,一边拉拉家常;孩子们则恣意地嬉戏游玩,待夜幕降临,“逮猫”“摆鬼故事”等节目激动人心。偶尔,会听到打锅盔的师傅用擀面杖有节奏地敲击着案板,从远处走来。又或是补锅匠手拿一串铁片制成的响器,边走边甩,发出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虽然,这些记录在陈锦底片上的成都景象有点“土、老、破”,虽然被拍摄的百姓生活没有那么光鲜和现代。但是陈锦觉得,他所拍摄的照片能传达“正能量的情绪”,能唤起人们对过去的美好记忆。“当我们生活的地方逐渐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所取代,幸而有影像与文字记录着这些珍贵而濒临消失的市井与传统文化,寄托我们的乡愁”。(李师荀)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简宁
>>相关新闻
• 第二届艺术产业园区发展论坛在京举行
• 甘肃平凉300年古寺壁画被盗割损毁严重
• 三国文化旅游周开幕 70多件文创钧瓷惊艳许昌
• 珍贵航天文物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
• 香港艺术家区雪儿个人影像展在京开幕
• “学院新方阵十年展”在今日美术馆开幕
• “向大师致敬”青少年绘画大赛启动
• 120余人汇聚 西泠印社丁酉春季雅集举办
• 河北武强年画博物馆三次改陈开馆
• “唐都长安三彩精华展”亮相浙江杭州
• “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出炉
• 段铁军毛里求斯摄影作品展16日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 “冯海的世界”亮相清华美院美术馆
• 傅文俊两件数绘摄影作品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 侯宇个人摄影展在798开幕
• 庆三八-河西区各界妇女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举行
• 时尚不老:马风云摄影个展举办
• 第十七届天津市摄影艺术展览举行
• 非常西湖—2016(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
• 沧海观:傅百林影像作品展开幕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丁酉贺岁-天津画院迎春美术作品展
  •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天津“结对子、种文化”书法展
  •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天津市美术写生作品展
  •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津门孙氏四人画展
  •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酉山酉水·2017范权迎春书画精品展
  •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津门书画名家四条屏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