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回荡着欢快的旋律;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镌刻着浪漫的色彩。今天是“五四”青年节,朝气蓬勃的中国美术学院学子们齐聚西子湖畔,用笔墨丹青点赞美丽浙江,彰显青春的力量。
海报
在此之前,美术报记者与美院学子一起,前往浙江的八大水系,以“五水共治”为主题,分赴浦江、兰溪、安吉、开化、平阳、瑞安、温岭、柯城、慈溪、余姚、岱山、嵊泗、南浔等治水核心现场。
聚焦·水系江南
5月4日,“治水最前线——中国美术学院下乡创作实践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浙江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胡坚,浙江省美协副主席、秘书长骆献跃,浙江省治水办公室主任助理、综合组组长韩志福,浙江省治水办公室宣传组副组长王绪强,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钱晓芳、院长许江等出席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讲话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开幕式致辞中说,“治水最前线”活动既是美院下乡社会实践传统的延续,也是新时期融入时代、深耕大地的一次革新。奔赴最前线的师生们现已满载而归。其中有专业基础教学部一年级学生创作的如瀚海一般的“一生一本”,有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师生联合创作的80米长卷,有绘画艺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研究生数以百计的河长写照,有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师生们讲述的绵长的河流故事。此刻,这些作品集中在这里展出,向人民汇报“治水最前线”的事迹,汇报青年一代生命感动的艺术之作。
那高悬在序厅中的安全帽和皮裤皮靴的彩绘,那被河水浸湿的字迹,那朴实的河长塑像,那绵长无尽的山河写照,正是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对治水英雄的真心礼赞。
“最前线——‘五水共治’下乡采风、教学、创作行动”不仅是对建国以来美术学院教学中社会主义下乡传统的延续,也是一次中国美院教学方式的革新。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视觉创作”,对社会展开“素描”,把美术学院的下乡采风活动,聚焦到对时代主题、社会情知的主动把握之上。展览共分为奔赴前线、绿水海报、治水长卷、河长造像、河流故事、在水一方等七个板块。
套鞋、布鞋、迷彩帽、工作服……这些河工们日常的装束,以展品的形式陈列其中,与师生们的写生作品形成呼应,让画中人的形象深刻印入观者脑海的同时,也为整场展览增添了内涵与意义。展览海报上,手稿式地文字上写着“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简短的15字,背后是多少守护英雄的付出,是多少日夜的雨淋日晒。
有人问及治水人:“你图什么?”治水人回答:“我能图什么,我就图让孩子能像我小时候一样,直接脱了衣服就能扎到溪里游泳。”“治水”,在纸面和口头上,只是两个字,略显扁平。而当你亲身走进它时,这个伟大运动能够带给你感动,是能够裹挟你的灵魂前进的,它带有一股人类心灵共通的善意与美感。
随着“五水共治”的逐步推进,昔日的污水迎来了美丽蜕变。在展厅二楼圆厅内,由中国画系马其宽、徐家昌、尉晓榕、顾迎庆、刘文洁、张谷旻、张捷、郑力、陈磊、韩璐、刘海勇、潘汶汛等80多位师生们共同创作的《浙水共治图》长卷(2.15m×82.5m),以春夏秋冬四季呈现了一片治水后的美丽江南景象。中国画系师生重走浙江山水,走访治水人物,通力合作,声力恢廓,聚集浙江山水之气、人群合力、现代山河之景,创下了新中国以来,中国美院最长尺幅的国画巨作。
80多米长的《浙水共治图》长卷,展厅展不下,绕至走廊上
自3月13日始,中国美术学院全院动员,将下乡教学改革的课堂与“五水共治”社会实践相结合,从本科生、研究生、导师和教授,共有1500余名国美师生深入“五水共治”这一当代社会工程的最前线。在为期近2个月的下乡、教学、创作行动中,师生们前往浙江的八大水系,以“五水共治”为主题,分赴浦江、兰溪、安吉、开化、平阳、瑞安、温岭、柯城、慈溪、余姚、岱山、嵊泗、南浔等治水核心现场,用手中的画笔描绘自己眼中浙江的青山绿水、治水新貌和动人事迹,并绘制了千余张河长肖像。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离不开社会的。国美学生一方面用所学的专业技能来表现治水英模和他们的动人事迹,另一方面也让艺术教学直面生活,从中汲取新的营养,引发出新的教学模式。(夏超)
在吴方、周勇两位老师的带领下,造型基础部学生们创作《越人治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