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我是始终要以艺术运动为职志的!我以为担起艺术的重担,自非我一个人所能胜任的,必须大家团结起来,共同努力!”1927年,时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的客籍美术家林风眠,在《致全国艺术界书》中表达了“改造艺术院校”的决心。这是林风眠在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展过程中上下求索的写照。
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转型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如何消化吸收西方美术教育的精华,用以改造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使其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是当时美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广东美术馆副馆长江郁之表示,一批从日本和欧美学成归来的留学生为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过渡到现代美术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从广东侨乡走出的林风眠、郑锦、胡根天等人,成为了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
事实上,从清末私立学堂的技能美术教育,到民国早期师范学校的师资美术教育,再到后来专门美术学校的兴起,在中国美术教育现代化的各个阶段,从来不乏广东人的身影。广东美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蔡涛直言:“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历史景观,现代美术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广东人几乎包了场。”
8月4日至9月5日,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联合主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展出的近500件美术精品共吸引11万余人次参观,最高单日观展人数达8000人次。透过此次大展,可以一窥20世纪初粤籍美术教育先驱“得风气之先,领时代之新,走变革之路”的历史印记。
率先引入西方美术教育思想
1924年3月,广州市广大路10号和12号两栋相连的三层小洋楼内,迎来了一群手持画笔的年青人。由华南地区首个西画社团——赤社筹建的私立美术学校在此正式开学了,首批招生80余人,之后还开设了暑期班和周末班。赤社的创办者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开平人胡根天。在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胡根天的油画《北江风景》一经亮相,便吸引不少美术爱好者围观点赞。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后,新式美术教育体制得以确立,留学归来的美术家随即掀起了一股美术教育的热潮。一时间,社会对知晓西画的美术人才需求倍增。作为对应用美术教育的强化和对公办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广东、上海等中国沿海地区的私立美术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
“截至1935年,赤社一共培养了800余名学生。它的成功为后来广东私立美术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范本。”广州大学艺术系教授贺锋林指出,除了赤社之外,一批有“岭南画派”背景的海归美术家纷纷开办私立美术学校,培养的美术人才数以千计,夯实了岭南地区的民间艺术基础。
其中,从日本游学归国的高剑父于1912年在广州创设的“春瑞草堂”,便是当时颇有名气的一家私立美术教育机构。出此门墙的方人定、关山月、司徒乔、黎雄才等人因艺术成就卓越,均入围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评选出的21位“广东美术大家”名录。
据介绍,与先“师古人”再“师造化”的中国古时师徒传授模式不同,高剑父有意借鉴海外教学方式和方法。“画白鹭时,他带着学生去水边,用一天的时间观察白鹭起飞、捕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博士陈继春指出,“高剑父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在现代发展中遇到阻碍,‘重写意,轻写实’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要想中西融通,就须采用临摹和写生相互结合的方法。”受此影响,高氏弟子虽风格各异,但大都注重写实。
入选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的中国画《绿色长城》,由高剑父的弟子关山月于1973年创作。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介绍,在创作《绿色长城》的过程中,关山月便十分重视写实手法的运用。他先到粤西电白县虎头山脚下的民兵哨所住下,观察林带和海水,后来又到博贺渔港参观“三八”林带和菠萝山林带,获取了大量一手素材。《绿色长城》参加1973年“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成为了新中国山水画的范本。
“如果没有广东等地私立艺术院校的蓬勃兴起,中国近现代美术将黯然失色。”江郁之指出,这些私立学校改变了早期中国美术界仿袭日本师范美术教育的模式,形成了西洋画、中国画、雕塑、工艺图案、艺术教育等并驾齐驱的教学格局,直至大批留学生归国之时,西方近现代美术及其思潮大规模东渐,各种不同的美术教育思想体系和教学结构初见雏形,这就为更高层次的国立高等美术专科学校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主持筹办公立美术院校
来自广东的美术先驱不仅是西方现代美术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主要提倡者,而且是中国现代美术院校的主要创办人和主要师资,还是中国现代美术社团的主要发起者和主要成员。
在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创作于1941年的《涤梳图》赢得不少观众的点赞。这幅画的构图是特写镜头式的西洋风格,气氛意境却散发出浓浓的东方韵味,融汇中西的技法十分巧妙。
“画家细致地描绘了女子如云的秀发和柔顺的上衣,以细笔中锋描写河水的波纹。无论是船板的木纹,竹制的船篷,还有倒放在甲板上的纨扇,甚至扇内的图画,均精细无比。”广东美术馆馆员黄志坚说。而这美丽背后的大师,正是中央美院缔造者、粤籍美术教育家郑锦。
1896年,13岁的郑锦离开家乡中山,赴日本横滨,入读当地的华侨学校——大同学校。后来,他赴东京学习西洋画。1907年,他以画作《娉婷》参加日本文部省美展,这是中国人的作品首次入选日本级别最高的美术展览,轰动日本侨界。1918年,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成立,郑锦任校长,任职达7年。期间,学校培养了刘开渠、李苦禅等一批美术家或美术教育家。
无独有偶。1928年诞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是继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之后的第二所国立艺术大学,其创校校长林风眠同样来自广东。而且,林风眠也曾担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校长。
“林风眠把西洋画学院派的光影、轮廓等创作手法,与中国画传统的线条勾勒手法相结合,通过西洋技法展现东方美学,在海内外颇受欢迎。”望着在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上的林风眠名作《莲花》,广东林风眠艺术园学术顾问朱朴感慨:“林风眠画的仕女既有古典仕女的风韵,又有马蒂斯式的轻松优雅,创造了融古今中外为一的女性美。”
朱朴进一步指出,林风眠不只是画坛巨匠,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主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期间,林风眠邀请当时被正统画家讥为“野狐禅”的齐白石登台授课,又大胆地把裸体艺术引入教学。在杭州,他尝试把西画系与国画系合并,聘请欧洲、日本美术家任教。国立艺术院培养了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朱德群等一批艺术大师。
同一时期,在邻港澳而通四海的广东,传统中国美术教育方式亦在主动地从西方美术及其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走上了一条向现代美术教育体制转型之路。1922年,胡根天主持成立了南中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把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育体系移植回国。
“中国近代早期最重要的几个美术教育发源地,北京、广州、浙江,都是广东人作为先驱开拓的。”江郁之指出,公办美术院校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在其筹建和组织管理中,有着广东美术家的筚路蓝缕之功,其影响不限于当时,对当代的美术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样本:
开平华侨子弟把
广东人带进西画殿堂
1921年10月1日,广州市立师范学校的礼堂和操场上人头攒动。160多幅油画、水彩画、粉彩画、铅笔速写、木炭素描悉数登场,蔚为大观的西画品种让现场观众啧啧称奇。这场由赤社美术研究会主办的画展,是广州市第一场西洋画展览会。而赤社的创始人,正是华南美术教育的启蒙先驱胡根天。
1892年,胡根天出生于广东开平儒良乡汤边村一个华侨家庭。与当时很多乡邻一样,他的父亲胡遵钧很早便远赴美国做工。胡根天自幼在私塾读书,学习“四书”“五经”、诗词歌赋和书画艺术,从传统儒家文化中得到艺术启蒙。就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期间,与青年革命者刘师复的多次交谈,促使他“决定走向美术这一条长远的道路”。
23岁时,怀揣着父亲从美国寄回来的500块大洋,胡根天踏上了赴日深造之路。他进入东京美术学校西洋画专业学习,接受了5年正规的西洋画训练。1920年春,完成学业的胡根天受时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许崇清之邀,返穗筹建公立美术学校。1922年,南中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正式成立。
“当时不少在日本求学的中国画家都是‘游学’,而胡根天走进了日本美术最高学府。他把东京美术学校的教育体系移植回国,设置了系统、规范的课程,为保证素描课程的规范化,连石膏像都统一从日本订购。”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原副院长陈滢看来,胡根天在东京美术学校接受了完整而规范的西方学院教育,其办学视野高,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学院体系与国际接轨,还设立了艺术师范系,培养了一批中小学校的美术教师,助力现代美术教育的普及。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学术委员会特别评选出的“广东美术百年史上21位大家”名录中,精通戏墨人物画和油画的旅日美术家关良、知名版画家李桦、书画艺术大师赖少其等人都曾经长期在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求学或者任教。学校还培养了刘仑、赵兽、陈烟桥、司徒奇等一批粤籍画坛名家,书画篆刻家吴子复更是胡根天亲手栽培出来的高徒。
值得一提的是,在胡根天的带领下,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结合得相当紧密。“当时报纸上不少反帝漫画是以广州市立美术学校的名义发表的。这种风气使得它不再是一所单纯的艺术院校,而成为前卫的革命美术策源地。”广州画院美术师吴瑾说。(作者 龚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