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废纸三千》 刘春杰供图
天津美术网讯 报废的画作揉成纸团,染上色;忠王府庭院内365个装置把地面全部铺满……近日,著名画家刘春杰个展《废纸三千——刘春杰新作展》在苏州博物馆开展,展出《废纸三千》《禅山圣水》《持续刷屏》三个系列,展期到12月29日为止。这三个系列作品,是刘春杰在7个月内完成的,这些作品虽然不是版画,但延续了艺术家的批评视角和精神。
报废画作扔了可惜,用来做装置艺术
一只孤零零的瓷马桶矗立在展厅中,马桶内,马桶周边塞满了报废的画作;一旁是被揉成纸团,染上色的报废了的画作……
这便是《废纸三千》系列,这个系列共展出两件作品,全部用报废的画作制成,有的染上色,装裱在墙上;有的揉成团,好像要被抽水马桶冲走的样子。
这个系列的作品,寓意是什么?“哪一个好的艺术家不是这么废纸三千喂养出来的呢?”刘春杰对现代快报记者说。
之所以创作这个主题的作品,刘春杰说,这源于一次抽水马桶的堵塞事件。此前,他本人有一个习惯,会把自己觉得画得不好的作品撕碎冲走,但有一回,马桶堵住了,请下水管工人来修了很长时间才修好。受这件事启发,他就把废画留下来,思考着如何把废画变成艺术品。“我积攒了五六箱的废画,水墨作品居多,也有少数版画,于是把它们做成了一件装置。通过改造,我的‘废画’起死回生,成了新的艺术品。”
“在这个系列作品中,我模糊废弃的作品和真正艺术的界限,我想表达的是,好的的画家都是从废纸三千中铸就出来的。”刘春杰说。
画作撕碎,再组合,拼出了“禅山圣水”
别人都怕画作被不小心撕坏了,他却故意把画作撕毁。《禅山圣水》就是被“撕”出来的。刘春杰把画作积了染,染了皴,皴了擦,擦了罩,然后,刘春杰把这些画作撕碎,再拼接,复归于自然……在这些作品中,人的痕迹被完全剔除,山水、鱼儿、荷叶、莲蓬都处于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从而道出了“禅、圣”的本意在于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刘春杰介绍说,《禅山圣水》这一系列水墨作品是经过皴染、罩染,再撕碎,再拼贴起来的。“我画第一件的时候,用了一张被虫蛀的宣纸,后来发现残缺的地方也很美。发现这一现象后,我开始手撕。我把撕毁当成自己的用笔,我自己调侃这是‘撕纸皴’。这种残缺带来一种自然留下的沧桑痕迹,例如像屋漏痕。”
装裱的时候,刘春杰特意提醒装裱师,“千万别修复了,烂边都留着。”
为何取名“禅山圣水”?刘春杰解释说,“这是取自南宋的‘残山剩水’,既然南宋绘画有‘残’与‘剩’,我就反其道而行:不整的东西可以看成破碎的,也可以看作充满禅意的,废水也可以看成一潭圣水。”
“私想鲁迅”也可以这样玩
在展出的三个系列中,《持续刷屏》是体量最大的,占据了整个苏州博物馆忠王府的庭院。
这件作品用廉价的塑料泡沫涂染加工成酷似钢筋水泥的现代墓碑基座,上面安放着由亚克力保护起来的碑身,每个碑身由10厘米厚的废旧报纸一张张叠加而成,最上面的废旧报纸上,黑白木刻着“私想鲁迅”系列的经典作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签名和钤印。“碑身”一共有365块,霸占了全年的日期。
“这件作品的意思是社会现象不改,鲁迅永远在刷屏!”刘春杰介绍说,为了创作这件作品,他选取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不同年代的废报纸,印上鲁迅头像的木刻版画。
“我还有一些非洲的报纸,也印上了‘鲁迅’。说明鲁迅的存在一定是有普世价值的,超越时间性和地域性。”刘春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