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10月13日上午,“看不见”的美术 ——“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系列展”之蔡谦吉文献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揭幕。展览不仅揭开了“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系列展”的序幕,也将这位闽藉艺术家重新拉回公众视野。然而蔡谦吉的重新被“发现”,缘于一次偶然。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李豫闽透露说,2002年蔡谦吉夫人林巧云从台湾回漳州察看位于新华东路的蔡家老宅,遂决定将其出租。承租户在打扫清理房屋时将一堆“废纸”卖给收破烂的小贩,消息传出后,经当地文史研究人士的悉心搜集整理得以部分保存。现大多数文献与画作由漳州市收藏协会副会长郭榕飞所收藏。
“因为偶然的发现,从那些尘封已久的图像与文字,我们读到有关这位闽籍艺术家过往的艺术经历与实践,尤其是跨越海峡旅台工作和生活直至过世。蔡谦吉被发现、被谈论、被研究是区域美术史的一次补充与拓展” 李豫闽表示。
蔡谦吉由从艺,从政到再从艺的过程,可以从现存的有限资料中找到答案,幸运的是,我们现在可以从他所遗存的珍贵艺术文献及画作对其展开研究提供可靠的实证材料。英年早逝的蔡谦吉,自16岁入上海美专习画始,在20岁左右名满闽南艺坛,30岁左右从政直至旅居台湾,奇特的生活工作经历伴随着家国遭受的战乱与重建,当然还包括他早期对理想的追求与探索。
对蔡谦吉的研究,有几个方面值得关注:蔡谦吉是较早进入上海美专学习西画的福建艺术青年,应与民国女画家丘堤在上海学艺的时间相近,对他们的研究是区域美术史的极大丰富。
由蔡宅流出的印制于1920年的上海美专简介一册,就详细介绍了当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办学宗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校产),其中在读学生一栏中,记载着当时主修西画课的福建学生达19人之多,数量超过浙江(18人)、广东(17人)。
大量的老照片还记录了蔡谦吉上学时老师带队到黄浦江和苏杭地区进行写生的情景,对于了解上海美专早期绘画人才培养所强调的对自然的体验、观察和表达,也能从中感受到浓浓的师生情谊和志向高远的精神追求。
从蔡谦吉的水彩画作品,真切地感受到他的艺术表现蕴含着来自导师刘海粟、丁悚诸先生对其的影响——个性化的语言融入对自然物象的描述和表现,显然,蔡所钟情的艺术并非包括西方学院主义在内的古典主义艺术,他更倾向于印象主义或现代主义,包括野兽派和主体主义的风格;他的作品里色彩斑斓且对比强烈,他擅用线条勾勒物象的轮廓,从而使色彩得以强化。
这不禁令人联想起本院的两位同样出自上海美专的水彩画前辈:吴启瑶、苏瑞庭先生的画作。吴、苏均稍迟于蔡进入上海美专,但都擅画水彩画,并享誉国内艺坛,细心比对不难觉察吴、苏的水彩技法娴熟,承传源于英国水彩画的用水、运笔的技法,画面畅朗、轻快,将笔情色韵用于表现八闽大地的风土人情与景致;显然蔡谦吉的水彩更加多变、粗犷,个性张扬。
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李超指出, 这次展览首先是对上海美专百年艺术文脉分支的一次梳理:“上海美专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的黄埔军校,培养了好几代的英才,蔡谦吉就是其中之一。同时,本次展览也是一次学术拓展,拓展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的区域合作模式。这同时也反映出相关美术文献系统收藏的缺失、著录量与存世量的“反差”问题和部分名家身份被掩蔽三大问题: “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无疑是20世纪前后的战火和动荡,导致了大量的作品和文献遗失或下落不明,‘看不见’的近代美术资源,在本土出现有待进一步梳理、解读和整合的复杂情境,在公认的客观历史原因之外,我们主观方面,也需要认真的反思。如是问题的实质,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关于中国近现代美术艺术资源的文化理念和政策机制,加以有效地保护、管理和推广。弥补这种‘失忆’的状态,就是我们要把美术资源进行整合,进行艺术之物和历史之物的复合。而这种复合工作,贯穿于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的每一个环节。”
这对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研究,提出的新的思考:近现代美术资源的碎片化程度、被遮蔽的程度比较明显,但这个资源是非常珍贵、有故事性的,如何把这种资源转化为中国美术的故事,以小见大,每次展览都以个案,微观的角度,挖掘一段珍贵的历史,来说给大家听。
“中国近现代美术资源研究系列展”将在每年的秋季,以一展一会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的近现代美术资源的研究:“让历史的碎片,点点滴滴,有效复合,‘活在’当下,‘唤醒’我们应有的人文情怀、学术担当和文化自觉。”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0日。
关于蔡谦吉
蔡谦吉,1902年出生于漳州步文蔡坂乡,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主修西洋绘画,师从刘海粟、丁悚等名家。1922年应聘集美学校任教,后返乡执教龙溪中学(今漳州一中),同时兼任漳州各所学校美术主任。
他是福建举办现代美术画展的第一人,1923年他在厦门、漳州等地举办多场个人画展,获多位名家贤达题字,报刊杂志争相报道,社会各界赞誉蔡谦吉是“觉闽先声”、“美术先锋”,一时名震闽南。画展后出版的由当时上海教育厅长、知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题写书名的《蔡谦吉个人绘画展会纪》中可以看出当年展出时场景的盛况。
此外,蔡谦吉在漳州组建“福建青年艺术社”吸引了大批青年学生加入,于1926年6月在漳州第一公园仰文楼举办“福建青年艺术社第一回展览会”。后因时局动荡,蔡谦吉弃文从政,曾任漳州古塘乡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政府派员前往台湾接收日据时期资产,为沟通上的方便和便于开展工作,从厦漳泉等地征召闽南人赴台,蔡谦吉成为其中一员。
到台后,蔡谦吉负责清点接收国家文物,接收工作结束后,供职于台湾省立博物馆任美术组长。因其子女众多,生活拮据,不久便辞去公职,先后在《大公报》担任助理,在大华印务局兼差,业余时间绘制大量蒋公(蒋介石)肖像出售,成为上个世纪40—50年代台湾领袖画像最重要的作者之一。
1955年蔡谦吉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