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江是中国古代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在绵延几千年的烧造历史中,出现了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龙泉窑和南宋官窑等著名窑口,对全国的制瓷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青色流年·全国出土浙江纪年瓷特展”这些天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出,展览汇集了全国48家文博单位藏品共计300件,是迄今为止有关出土浙江纪年瓷展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一次。
本展中的重点展品包括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越窑秘色瓷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风韵。许多文献也有秘色瓷的记载,但后人对“秘色”的涵义众说风云,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旷世珍宝,其中13件越窑青瓷在帐碑上明确称为秘色瓷。传颂千年的秘色瓷至此为人们认识。
展品按时代早晚排序,分为五个单元,清晰地勾勒出浙江古代青瓷发展的辉煌历程,特别是出自于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帝王将相、文人雅士等历史人物墓葬的青瓷器,生动而鲜活地还原了不同时代青瓷文化的历史风貌,使广大观众去领略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深厚,感受青瓷艺术的魅力,细细品味融入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印记。
第一单元 青之东隅
浙江是瓷器的发源地,早在夏商时期,就开始出现原始青瓷。东汉中晚期,烧制出成熟青瓷,在人类物质文明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不断,王朝频繁更迭的时期,也是南北交融,文化多元的大时代。上虞曹娥江流域成为浙江青瓷窑业的中心产区,制瓷工艺和生产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中西部和瓯江流域,也分布一定烧造范围的窑业生产,烧制的产品各具特色,构成早期浙江瓷业多姿多彩的景象。
点彩是传统青瓷制作中出现的一种釉彩装饰方法,制法为用含铁较多的褐釉,点缀在施过青釉的器物上,烧造后,青釉上出现褐色斑点。它始于三国,流行于东晋。瓯窑胎白釉淡,用点彩组合的图案纹样,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代表着东晋时期青瓷装饰艺术的成就。
瑞安市芦蒲水库南朝齐天监元年墓出土 浙江省博物馆藏
瑞安市塘下凤山南朝梁天监九年砖室墓 瑞安市博物馆藏
青瓷盘口壶 隋大业二年(606 年)口径14厘米 底径10厘米 高36厘米
嵊州市城关镇岭角岭隋大业二年墓出土 嵊州市文物管理处藏
第二单元 千峰叠翠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空前繁荣的经济,中外文化的交流,发达的手工业,使浙江瓷业飞速发展。宁绍平原的上林湖地区成为越窑新的窑业中心。“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就是当时的壮阔盛景。
唐中期以后,随着饮茶风尚的兴盛,对外贸易的需求,创烧了大量新器类,出现了专为宫廷烧造的“贡窑”,生产着代表当时最高青瓷水平的“秘色瓷”。
晚唐至北宋初越窑步入发展历史辉煌时期,烧制的秘色瓷,令人叹为观止。北宋中期后,越窑形成了产品风格一致,烧造地域广泛的瓷窑体系。
1936年绍兴唐元和五年墓出土 故宫博物院藏
1934年浙江慈溪出土 上海博物馆藏
越窑秘色瓷碗 唐咸通十五年(874 年)口径24.5厘米 通高6.8厘米 腹深6.2厘米 底径11厘米 1987年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首《秘色越器》向世人展示了秘色瓷的风韵。许多文献也有秘色瓷的记载,但后人对“秘色”的涵义众说风云,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旷世珍宝,其中13件越窑青瓷在帐碑上明确称为秘色瓷。传颂千年的秘色瓷至此为人们认识。
2015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上林湖最核心地区的后四岙遗址,出土了包括秘色瓷在内的大量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精品,确认是唐宋时期秘色瓷的主要烧造地。
1984年慈溪上林湖焦家湾唐光化三年马氏夫人墓出土 慈溪市博物馆藏
1980年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西墅村唐天复元年水丘氏墓出土 临安市博物馆藏
1986年出土于洛阳后梁开平三年高继蟾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1979年苏州七子山五代墓出土 苏州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藏
1996年临安玲珑街道祥里村五代天福四年康陵墓出土 临安博物馆藏
2015年内蒙古多伦县小王力沟辽统和十一年萧贵妃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辽圣宗贵妃萧氏,葬于统和十一年(993年),该墓这也是辽代考古中首次发现的贵妃墓葬。墓中出土大量精美文物,其中越窑青瓷鹦鹉纹长流执壶、越窑盏托、青瓷茶釜的茶器组合,反映当时契丹族兴盛的茶文化。
越窑青瓷刻花盏托 辽统和十五年(997 年)通高8.4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6.5厘米
托高8.1厘米 口径10.4厘米 底径4.8厘米 盏高4厘米
1981年北京西郊八宝山辽统和十五年韩佚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1985年河南省巩义市宋太宗元德李皇后陵出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瓯窑青瓷观音菩萨坐像 北宋政和五年(1115 年) 通高24厘米
1965年温州市郊梧埏镇北宋政和五年白象塔出土 温州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 昆山片玉
南宋(公元1127年——1276年)时期,定都临安。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浙江瓷业也历经变革,龙泉窑处于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确立了以龙泉大窑为中心的窑业体系。京城设置有专为宫廷烧制的南宋官窑,呈现出了南北技艺融合,官窑民窑互动的局面。制瓷工艺得到进一步创新,烧造出粉青和梅子青釉,莹润如玉,与造型古朴典雅的器类浑然天成,代表着青瓷生产技艺的颠峰水平。
南宋早期阶段,龙泉窑的产品面貌是厚胎,薄釉,刻划花,纹样题材盛行水波荷花与折枝荷花,器物种类多见日用器。中晚期,出现了多次施釉,多次素烧的厚釉产品。与厚釉相伴而生的仿古陈设器类,是最“器以载道”的美学意味。
1978年江西省樟树市临江中学奶牛山南宋开禧元年墓出土 樟树博物馆藏
1970年绍兴市柯桥区钱清镇环翠塔地宫遗址出土 绍兴博物馆藏
1986年浙江德清县乾元山南宋淳淳四年吴奥墓出土 德清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 春水秋山
有元一代,疆域广阔,中外交通十分发达。随着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其中蒙古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对元代龙泉窑的装饰艺术影响巨大,龙泉窑创烧出许多根椐当时社会生活习俗的新器类,丰富多样的装饰技法与众多的纹样题材,相得益彰。表现出的产品面貌,兼容并蓄,充满了海纳百川的泱泱大气,成为中国古代青瓷装饰艺术集大成者。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岗头村元元贞二年张弘略墓出土 保定市满城区文物管理所藏
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岗头村张弘略墓 保定市满城区文保3所
龙泉窑青瓷鼎式炉(中间)元大德六年(1302 年)口径3.4厘米 底径5.6厘米 高9.9厘米
1989年杭州市老东岳元元大德六年鲜于枢墓出土 杭州博物馆藏
鲜于枢是元代著名的书法家,其墓1989年发掘,墓室规模不大,葬品仅为省钱喜爱把玩之物,体现了文人墓葬的特点。墓中所出的龙泉窑青瓷一炉二瓶组合,是目前所见龙泉窑青瓷最早作供奉之用的“三俱足”。
第五单元 碧绿晚青
龙泉窑在明早期仍然兴盛, 根据文献记载,曾为宫廷烧造,产品面貌与同时代的景德镇青花相类同,是为宫廷所需而同一设计、同一监制的结果。它的形制硕大,器壁厚重,纹样富丽繁缛,釉色青碧透澈,制作精良,表明这一时期较高的制瓷水平。明中期以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迎合当时生活意趣和趋尚需求,仍在继续生产。清代龙泉窑走向衰落,烧造的规模很小,清后期的产品,与传统意义上龙泉窑产品面貌已相距甚远。
龙泉窑青瓷刻供养铭文香炉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 年)口径28.5厘米 足距22厘米 高23.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龙泉窑青釉刻花纹瓶 清光绪1883年 高29厘米 口径13厘米 足径9.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瓷是悠远的,在浙江大地出现乙始,青这种取自泥土,采撷于大自然的色泽就伴随始终。它上下三千年,绵延不断,一脉相承。青瓷又是细腻的,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每个阶段的青,都承载着万千气象,六朝的绮靡雕琢,唐五代的雍容华美,两宋的清丽典雅,大元的雄浑敦厚,明清的工整规矩,都在诠释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一个民族的风貌和心情。
展览时间: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
来源:浙江省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