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展览现场的云冈石窟主佛头部复制品
天津美术网讯 1月12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迎来了2018年第一场新展览: “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大同沙岭7号北魏墓葬壁画与云冈石窟艺术”。此次展览由云冈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通过地上和地下两种维度的考古图像,为观众带来北魏平城时代的文化风貌。
展览现场
北朝只有一百九十多年的短暂历史,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时代也只持续了九十多年,这是决定北朝历史走向的一段时期,墓葬和石窟艺术都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例证。沙岭7号墓是关于北魏平城时代已发掘的墓葬中唯一有彩绘图像,纪年和较完整壁画的一座,填补了汉唐考古壁画没有北魏时期定型材料的空缺,被列为2005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墓主人是破多罗氏鲜卑人,但墓中的壁画图像却出现了大量汉晋传统文化元素,如镇墓武士和镇墓兽,伏羲女娲,大型出行图和宴饮图等,伏羲女娲手中所持的摩尼宝珠,还流露出了西方文化的印记。我们通过它,才得以了解北魏早期的文化生态模式。
山西大同文物局副局长何建国致辞
下午一点半举行了展览开幕式。山西大同文物局副局长何建国致辞时说,这个墓葬的发现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是践行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地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学术研究路径的极好素材。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致辞
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认为墓室壁画比寺观壁画更重要,一方面墓葬壁画承载的内容更早,另一方面,墓葬壁画更多地反映了人的世俗世界。但现在国内还没有一座专门用来展示墓葬壁画的博物馆,研究院正开展筹建的相关工作,希望将最好的墓葬壁画恢复一部分聚集在一起,供考古和艺术研究使用。对于传统美术资源的利用,他说:“从艺术角度讲,中国现代美术界这些年走了一些弯路,向西看没有错,但绝不能把东方美术遗忘掉。中国的传统美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如何传承保护这些珍贵的壁画、雕塑,是考古界和美术界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教授致辞
杭侃表示,2018年正值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此次展览是系列纪念活动的暖场,同时也是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25周年馆庆的良好开局。对于生和死的思考和对神祗、信仰的思考,也使展览具有了对于人生的意义。
北壁车马出行图 摹本 高约2.00 宽约3.38米 面积约6.43平方米
山西大同北魏沙岭7号墓壁画历经千年得以较为完整地留存,但由于墓室周围有灌溉区,壁画的含水量较大,使得壁画出现脱落,龟裂。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方便展览,云冈石窟研究院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姚智泉老师的壁画临摹团队进行了一年多的合作,是研究院抢救濒临消失的古代墓葬壁画的一次有益尝试。姚老师创造的壁画“摹制法”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在壁画的复制临摹过程中,姚教授用亚麻布绷在钢制的框上,用粗糙的亚麻质感代替墓室最底层的砖土层,在此基础上在制作壁画的地仗层,达到不易渗透剥落的效果。
北壁车马出行图 摹本(局部)
这种由专家学者与画工团队的无缝协作方式,在全国文物保护领域尚属首例。临摹壁画的过程中,云冈研究院的研究员王彦卿女士也带着她的团队,对墓中壁画的各种图像进行考证和梳理,恢复残损的部分,这一协作使得临摹后的壁画相较于原本更为完整,科学性大大增强。虽是摹本,但游牧民族的豪放性格与墓葬的神秘气息扑面而来。如姚老师所说:“把原作的那口气儿留住了”。
石床(北魏) 长216.00米 高42.60厘米 厚11.00厘米 重量165千克
石床(北魏)局部
沉睡千年的故事卷挟着拓跋鲜卑对生死的思考,延伸出对公元五世纪平城时代的想象;而随着展厅的深入,云冈石窟出土的造像残片更触动着观众对生命彼岸世界的遐思。由于石窟的砂岩质地,一些小型的造像末端随着侵蚀而剥落,埋入土中,这次展览云岗研究院精选了四十余件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小型库存藏品,包括云冈石窟第五窟窟顶佛寺遗址出土的泥塑佛像,以及石窟窟前遗址出土的菩萨头像、立像等。它们不仅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更具有艺术价值。佛像虽有缺损,但造型极其简练,寥寥几条轮廓则神采飞扬,虽无五官而气质俱盛。
从左至右:云冈石窟第20窟佛龛供养天像(北魏)石雕龛楣坐佛像(北魏)石雕菩萨立像(北魏)
南壁宴饮图 摹本 高约2.00米 宽约3.38米 面积约5.4平方米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把地下的世俗壁画和地上的云岗遗迹共同展出,可以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反映平城时代的文化历史信息。“宿白先生是我求学时的导师,他常常把各种研究领域打通,考古学界划分的几种领域如城市考古、宗教遗迹、墓葬等一般是彼此独立的,但如果把这些领域联系起来研究,就更能发现更大的信息”。他还表示,包括宿白先生和自己都有与云冈的缘分,云冈研究院也在前两年与北大深度合作,这次展览也是云冈走向观众的重要契机。
云冈研究院出版的文献
南壁宴饮图(局部)
南壁宴饮图(局部)
南壁宴饮图(局部)
展览开幕式之后,考古文博学院的部分学者和展览嘉宾一同参加了针对展览的圆桌讨论会。北京大学倪润安教授表示,已出土的5世纪上半叶有明确纪年的墓只有这一座,它给平城时代前期做了非常重要的参照,同时也告诉我们五世纪前期北魏平城出现了一种新的墓葬文化。他说:“我总结之后认为,西晋洛阳墓葬中的‘晋制’与北魏洛阳的‘晋制’中间还有一个‘北魏制’,它是与‘晋制’相对立而出现的一种新模式”。
讨论会现场
北京大学沈睿文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在该墓顶部的上廊绘有瑞兽,根据之后的墓葬习惯,不论是北齐娄叡墓还是湾漳大墓,它们的上廊都绘有36种瑞兽,然而沙岭7号墓同样地方的瑞兽却不足36种,由于该墓的年代太延元年(435年)北魏正处于整顿之前和整顿之后的节点,因此可以看做是一个雷神等墓葬图像还未被规范化的时期。
姚智泉老师展示壁画临摹技术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郑岩教授对展览的观赏维度表示高度赞赏。他认为展览将精神和身体的居所结合在一起,又将不可移动文物展示了出来,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史研究的开端。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壁画修复与保护研究所所长王颖生先生说:“在文物修复中你要忘记自己是一个艺术家,而古人之所以能达到那种程度,也是因为他们都是有信仰的”。
西壁两侧 武士图(北侧) 高约2.00米 宽约0.81米,面积为2.4平方米
西壁两侧 武士图(南侧) 高约2.00米 宽约0.81米,面积为2.4平方米
北京大学齐东方教授在了解壁画临摹的技术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研究中有些情况是用对象当下的状态来推测过去,这是有失客观的。“我们能不能通过临摹,把壁画还原到它刚画完时候的样子?这就需要多学科的融合”,他说。
北京大学教授齐东方先生在讨论会中发言
郑岩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壁画史上,沙岭是一个转折,自汉代到北魏,虽然出现了少量夫妇并坐的图像,但并未像沙岭7号墓这样,把墓主人图像摆在墓室中轴线这样重要的位置上。而在汉代之前的中国本土是没有偶像崇拜的传统的,这种转变是否与佛教传入有关?但目前来看,这就是北齐墓葬 “邺城规制”的源头”。
东壁墓主夫妇并坐图 摹本 高约2.00米 宽约2.82米,面积约3.82平方米
东壁墓主夫妇并坐图(局部)
东壁墓主夫妇并坐图(局部)
此外,观众可以通过VR技术身临其境地观摩云冈石窟的全貌和细节。能完成庞大的信息数据搜集任务归功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该技术也运用在复制壁画的高精度信息采集环节中。科技、考古、艺术三者在展览中完美结合,静待观众走进北大鸣鹤园,开启一段对北魏文化的想象之旅。
据了解,展览将持续至2月28日。
甬道两壁(其一)
石雕佛手指(北魏) 高44.00厘米 宽24.00厘米 厚21.00厘米 重31.15千克 砂岩 1992年云冈石窟第20窟前遗址出土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