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
扬州八怪齐聚德基 画人画鬼嬉笑怒骂美术教师的职场之“囧”《国家宝藏》为啥这么燃辽大哲学系学生手绘国画版《国家宝藏》卢辅圣:中国文人画简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双年展:用艺术链接时代变迁借园雅集:对话与共生黄禾青:莫以艺术的名义逢迎艺术唐云来师生迎新春联墨展暨书春送福活动在雅闳轩举行盛世丹青耀中华-刘奎龄绘画艺术研究院优秀作品展开展书法家送“福” 慰问公安和平分局一线民警书法家走进中老年时报社 送上开年文化大餐天津画院“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西青区邓店村天津知方书画院举办新春笔会书法家深入蓟州区企业慰问职工送“福”迎春 书法家走进红桥区国税局送福迎春中国当代水彩系列研究展首展-天津高维星作品欣赏中国书画等级考试天津等级培训中心联欢年会举行大唐风范-唐云来师生迎新春联墨展明天在雅闳轩举行河西文联河西书协开展新时代-书法进万家公益活动养生保健专家王雷、民俗美食家姜波做客竹间书院分享“年文化”大唐风范—唐云来师生迎新春联墨展暨书春送福活动在雅闳轩举行著名画家尹沧海丹青写意 达观悟世盛世丹青耀中华-刘奎龄绘画艺术研究院优秀作品展在天津美术网艺术馆开幕天津市书法家深入蓟州区企业慰问职工送“福”迎春天津知方书画院举办新春笔会 为霍春阳、李毅峰颁发高级艺术顾问聘书视频:到人民中去—天津画院、宝坻书画院作品展视频:2017天津画院青创中心中国画作品展天津画院“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西青区邓店村“到人民中去—天津画院、宝坻书画院美术作品展”在宝坻书画院开幕到人民中去-天津画院、宝坻书画院艺术家文化下乡活动走进宝坻区周良街2018民进天津市委“春联万家”活动启动 新春祝福送进常州道社区文艺轻骑兵,丹青颂人民——天津市美协艺术小分队走进军营洪喆文化书画院贺新春 墨香飘进新文化社区“中国水墨现场·天津2018”在天津美术馆开幕
首页 >> 综艺 >> 正文

扬州八怪齐聚德基 画人画鬼嬉笑怒骂

天津美术网 www.022meishu.com 2018-02-05 11:39

  天津美术网讯 “扬州八怪将过去只围绕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推广到民间,文人画的题材由此扩大,有了温暖世情与寻常烟火,他们是文人画的还俗者,冷寂的文人画坛由此变得热情激荡,焕然一新,别开生面。”著名书画鉴赏家萧平老师表示。

  扬州八怪”是清中叶活跃于扬州,画风特立独行的一个画家群体。他们的书画,取法传统文人写意画,又根据不同的审美、性格给予创造和变化,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2018年2月初,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在南京德基美术馆开展,展出扬州八怪的百余件作品,包含了陈撰、华喦、高凤翰、边寿民、李鱓、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杨法、闵贞、罗聘十四位代表人物,题材涉及山水、人物及花鸟,展现了一段清代“画坛正统”之外的天真异趣。

  八怪:商品社会下诞生的一群失意怪咖

  首先,“扬州八怪”并非指八个固定的人,并非像“元四家”、“明四家”那样明确。“八怪”的叫法在道光之后才有,而且不同的书列出来的人也不同,合而计竟达十五人之多。

  萧平老师解释说:“这是后人对于当时活动于扬州,艺术性格相类的画家的并不严格的约定,大可不必拘于人数。他们的所谓‘怪’,是相对于当时画坛主流而言的,其实就是个性的鲜明和张扬,就是大胆和出新。”

  扬州八怪的产生与清代扬州经济的大发展密不可分。康乾盛世时期,扬州因地利之便,盐业和漕运极其发达,俨然成为东方大都会。扬州的盐商“贾而好儒”,他们已不满足于物质享受,进而追求文化生活,热衷收藏古籍、文物、书画,又爱好考校与鉴赏;不但自己赏玩,而且亲身投身创作。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资助文士与艺术家,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

  同时,由于扬州商品经济的繁盛,书画商品化加剧,各地的艺术家被吸引到此。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当时在扬州的知名画家约一百数十人之多。在此百余画家中,“扬州八怪”声誉最为突出。

  美术史学家、中央美术学院(微博)教授薛永年指出:包括“扬州八怪”在内的书画家,他们艺术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收藏在盐商富豪家的艺术资源,他们的生活和创作,也需要通过交易或应酬的方式获得赞助。很多流寓扬州的书画家,都“馆于工商家”。

  当时,以商人为主的市民阶层,在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审美趣味,都有别于一般的地主官僚。他们富可敌国,但也有破产危险,讲求物质文明,亦在竞争中重视个性发挥。他们眼界开阔,能接受新事物,喜新尚奇,而寻求刺激性。因此,“个性化、世俗化、新异化”成为书画消费诉求,自然影响了画家的创作。

 
 
 
 
 
 
 
 
《六人书叶》集册12×10.5cm×7绢本水墨
《六人书叶》集册12×10.5cm×7绢本水墨

  扬州八怪大多不是扬州人,为了便于卖画才流寓于此,彼此间或为同乡,或为艺友,或为师生,在艺术思想与绘画风格上有着某些相近之处。

  这是一本由黄慎、金农、郑燮、史震林、朱卉、杨法六人共同创作的一本书法册页,是送给清代书法家王本綮四十岁的生日礼物。先后经由建国后高级官员李一氓、著名书画鉴定家徐平羽收藏,著名画家陈佩秋又在册页后题画一开。此册页亦是所有展出册页作品中,每平尺拍卖价格最高者。

  另一方面,处于市民阶层的这批画家,长期看到底层人民的疾苦、吏治的腐败、官僚的虚伪,遂产生了与封建传统观念背离的识见。扬州八怪中以郑燮、李鱓、李方膺、高凤翰为代表的画家,曾学优入仕,未尝不想有一番政治抱负,但无奈仕途失意,才转而来扬州卖画为生,他们难免要在书画中一吐为快,故此很自然地接受了徐渭、石涛等人的传统,成了兼有文人特点的职业画家。在此次展览中,我们亦能看到一种文人的理想和情操,看到一群失意者的自我唱和。

郑燮 《竹石图》  纸本水墨
郑燮 《竹石图》  纸本水墨

  郑燮(1693—1765)即是郑板桥,也是扬州八怪中最为大众熟知的人物。他出身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通过读书应试,成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和潍县的县令,为官清廉,兴利除弊,却因触怒上司而被罢官。早在做官之前,郑板桥就已到过扬州卖画,并得到商人的资助。罢官之后,他重来扬州卖画,在诗文书画中寄托高洁的品格与不肯同流合污的情操。

  郑板桥享有三绝诗书画之誉。他的诗词,直抒真情,雅俗共赏,还吸取了民间的小唱形式,为世人传唱。他的画多见于竹、石、兰草等,以寄托高洁之志。这幅画是郑板桥典型的竹石图。纯用墨笔,不施色,是文人画的本色。

  竹画在郑板桥的艺术思想中极其重要,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形象说明艺术美与生活美的关系以及艺术美创造的过程,即是追求一种审美主客体统一的神似,也就是郑板桥所说的“意似”。

金农 番马图 设色纸本
金农 番马图 设色纸本

  金农(1687—1763),在50岁之前以诗人学者的身份,云游四方,足迹几半中国,也曾到过扬州结交名贤,期有所遇。50岁的金农终于被举荐博学鸿词科,结果却落第而返,在这一沉重的打击下,他坚定了以“布衣雄世”的人生态度。

  两年后侨居扬州,鬻文卖画,真正开始了职业画家的生涯,亦不时出售写经、佛像、画灯、刻砚,甚至买卖古董。金农虽然在50岁之后才正式作画,但由于学养深厚,见识广博,加上诗书的精诣,故能“涉笔即古”。他的绘画特点有二:其一是以书为画,画笔与书笔一致;其二是重意趣而轻形似。稚拙的表象掩藏着隽逸古秀的风神。

华喦 《雪驼残雪图》128×50.5cm纸本设色
华喦 《雪驼残雪图》128×50.5cm纸本设色

  华嵒(1682—1756)是“八怪”中画技最全能、全面者,人物、山水、花鸟、草虫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华嵒出身贫苦,少年时曾在造纸厂做工,但天资颖异,尤喜绘画。康熙末年,他流寓杭州,在当地文人名士的影响下,潜心诗文书画,成为有文化修养的职业画家。

  华嵒也是“八怪”中对后世书坛影响较大的一人。在清代晩期的扬州画坛,王素(1794—1877)、魏畹等都继承着他的技艺与风神。即现代画家中,用其法者也不乏其人,如钱松嵒、唐云皆是,在他们的早期作品中,尤为显著。

  此立轴作于1750年,画家华喦时年69岁,属于其创作高峰期的末期作品。描绘了一个天寒地冻、晓月高悬的雪夜,一旅者与驼露宿山路的景象。这是华喦晚年的精品之作,为其寓居杭州解弢馆时所创作,“解弢”代表着华嵒纵览万物的精神诉求。

  据了解,现藏故宫博物院华喦的《寒驼残雪图》、《天山积雪图》与本幅《雪驼残雪图》作品题材相同、画面极为相似,此幅作品是一幅博物馆馆藏级别的作品。近现代著名书画家、鉴定家吴湖帆曾鉴定过此作,并留有鉴藏印。

高翔《夏山草庐图》86.5×32cm  纸本水墨
高翔《夏山草庐图》86.5×32cm  纸本水墨

  高翔(1688—1753),是“八怪”中真正的扬州人,也是“八怪”中唯一受教于石涛的人。石涛去世后,他“每岁春扫其墓,至死弗辍”。高翔此举已成了画史美谈。他为人仁厚守信,气清格高,与汪士慎品性相通,交谊甚厚。他在绘画、书法和印章诸方面均有不凡的造诣,绘画擅山水,多作扬州园林景色,风格清奇简瘦,似在石涛、弘仁之间,但传世作品不多。书法长于隶,出于汉碑,清劲古逸。

  (请横向观看▼)

 
 
高凤翰 《殿春亭图》卷 36×434.5cm 绢本设色
高凤翰 《殿春亭图》卷 36×434.5cm 绢本设色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人,是“八怪”中唯一偏于北方的人,他画笔较重、较实,有“北味”。他有一个别号“丁巳残人”。他生于书香之家,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在委管泰州坝监擎任上,因被诬告,革职下狱,后虽无罪释放,但右手已在狱中致残,时年为丁巳年(1737年)。在他此后的十二年间,高凤翰改用左手书画,书画较之右手改变了许多。

  此手卷为高凤翰44岁在济南所画,此时还未入仕途,右手还未病残,因此为其右手创作的。

  这是一幅山水绘画作品,设色绢本手卷,描绘了殿春亭这处庄园的景象。友人庄园的清旷,文人赏春的悠闲,情景宛然身临其境。高凤翰用工笔细腻的描绘了殿春亭春日的景象。此幅作品与《聊斋志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一是高凤翰与蒲松龄属忘年之交,高凤翰在殿春亭版《聊斋志异》中有过两次题跋。二是这幅作品是高凤翰画给诗人朱崇勋的,朱崇勋是殿春亭版《聊斋志异》的抄录者,是《聊斋志异》的传承人之一,这也使得这幅作品更添文学性和神秘性。

  画人画鬼画花鸟  一次对正统的集体悖反

  在汪鋆看来,八怪就像战国时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一样不行孔子之道,他们的画远离了五代花鸟画家徐熙、黄筌的遗法,不务工细,唯求粗率,他们的诗歌也像民间打油诗一样俚俗,总之是不守古法。

  另一种意见认为,八怪的艺术是“不以规矩非其病,不受束缚乃其性,米颠无此豪,倪迂无此劲。取法疑偏实则正,目之为怪大不敬”。称赞的正是扬州八怪背离正统派艺术束缚,大胆地超越古人,而发挥创造个性。

  由此可见,扬州八怪在江南正统的“四王吴恽”之外,形成了另一种格局,确立了另一种自身价值。他们打破陈陈相因之靡风,画世俗化的人,画想象中的鬼,画心中的花鸟,充斥着画家的性情和不同禀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进而为清中期的画坛注入了活力,

黄慎 玩砚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6x105.2cm
黄慎 玩砚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6x105.2cm

  黄慎(1687—1770),在“八怪”中,职业画家的身份最为显著。他也是全能型的画家,人物、山水、花鸟均所擅长精熟,又善于作草书并能诗。他的最让人注意的是他的大写意人物画,以草法入画,线条狂放,墨汁四溅,大幅巨制,顷刻挥就,满纸氤氲,形模难辨,但“及离丈余视之,则精神骨力出也”。十分震撼,符合了市民阶层的好尚。

  萧平老师指出,黄慎画山水,山行多方,皴笔方折而多所波动,其貌其神,约与闽中山水相似,那正是他家乡的山。他的画中,最不为人注意的花鸟小品,却是最雅的,减省传神,以少胜多且风神独具。

闵贞 刘海戏金蟾图 镜片设色 纸本 92x193cm
闵贞 刘海戏金蟾图 镜片设色 纸本 92x193cm

  闵贞(1730—1788),十二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为思念双亲,追画父母遗像,人称“闵孝子”。擅画人物,兼能花卉和山水,以卖画为生。他笔下的童戏最为有趣:人物集中,以水墨与白描分彼此,线条有波折却较为温润,善作俯仰变化,脸型圆满、温和。

  (请横向观看▼)

罗聘《鬼趣图》 41.5×1246cm绢本设色
罗聘《鬼趣图》 41.5×1246cm绢本设色

  罗聘(1733—1799),祖籍歙县,生于扬州。他是“八怪”中年龄最小的一人,比之他的老师金农小四十六岁,是“八怪”中唯一的晩辈。也是“八怪”中与华嵒、黄慎一样,人物、山水、花卉兼擅的画家。

  罗聘出身文人家庭,但幼年丧父,很早便靠卖画谋生。不仅在绘画上全能,亦在诗文上用功,曾拜金农为诗文老师。罗聘最擅画鬼,他的《鬼趣图》形态各异,干奇百怪,反映了他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

  此手卷为罗聘1765年4月创作于扬州高旻寺塔湾行宫,时年33岁,已拜金农为师。罗聘《鬼趣图》描绘鬼的各异形态,通过以鬼喻人,描述了社会百态,讽刺社会黑暗、表达百姓疾苦,是一幅带有高度讽刺性的画作。

  这是亦是本次展出作品中的长度之最,长达12.46米。价值方面,罗聘所创作的《鬼趣图》存世数量十分稀少,本件疑为罗聘第一次上京城所携带的那一卷,引起了当时京城文化圈的巨大轰动,当时众多文人都在《鬼趣图》上进行了题跋。

  扬州坊间有一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金脸,银花卉,要讨饭画山水”。当时,除了人物画流行以外,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还有花鸟翎毛,山水则下降到尴尬的地位,自然反映在了市场价格上。

  薛永年教授指出,扬州人不是真的不要山水画,而是反对“所谓的正统山水”,认为它们法度森严,意趣陈旧而缺乏个性。而日渐发展的写意花鸟则早已形成了书写性灵的新传统,易于表达新鲜的审美意识。

  “自明代中叶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的生产方式出现于江南以来,顺应个性解放的要求,直抒个性,表达了与一般封建文人全然不同的审美感受,不是寄寓黄家富贵之志,亦非抒写徐熙野逸之情,不是在物我合一中谋求忘物兼我的境界,而是在托物寄情上表现个人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

边寿民芦雁图设色纸本120.5x153.5cm
边寿民芦雁图设色纸本120.5x153.5cm

  边寿民(1684—1752)“曲江十子”之一,诗文书画无不擅。居淮安“苇间书屋”,别号苇间主人或苇间居士,可见他对于苇非常喜爱。因芦苇而自然延伸到大雁,芦雁便成了他的艺术代表,当时人以“边雁”称之。

  边寿民的画平淡朴实,一如其人其境。“一妻一妾,卖画自得”。他有一种纯以枯笔勾擦的器物或果品画,类乎素描,但不重光影,别有趣味。

 
 
 
 
 
 
 
 
陈撰 花卉册  水墨纸本
陈撰 花卉册  水墨纸本

  陈撰(1678—1758)浙江人人,早年受业于毛奇龄,诗文书画俱工,又精于碑版古籍之鉴定。中岁流寓扬州。他为人清高,不轻易为人作画,故有“每纸落人间,珍若拱璧”之谓。传世作品不多,且大都为册页小品。萧平老师认为,陈撰是“八怪”中画笔最为简略的一人,往往仅在纸素一角作画,留其大部空白,属于纯粹的文人墨戏。

汪士慎 墨梅 90.5×35cm 纸本水墨
汪士慎 墨梅 90.5×35cm 纸本水墨

  汪士慎(1686—1759),性格孤清,不求仕途,甘于淡泊,一生布衣。他的书,或为隶,或在行楷之间,缓缓书来,不迫不促,不霸不弱。一种细秀的小行楷,似织而弱,实棉内裹针,。他的画,兰竹的娟娟秀质,桃梅的疏枝素蕊,还有松石的遒与苍,无一不是他的个人写照。他的甘于孤寂,更反映在晩年双目失明之后,仍能作书作画,自谓“心观”。

李鱓  《古柏鸣鹿图》轴 142×76cm 纸本水墨
李鱓  《古柏鸣鹿图》轴 142×76cm 纸本水墨

  李鱓(1686—1762)出身名门望族,中举人后,以献画称旨成为宫廷画家,不久失宠离宫,落拓江湖。52岁时检选山东临淄县令,又调任滕县令,为政清简,忤逆大吏遭罢官,此后卖画于扬州。李鱓学画从山水入手,后学元明人小写意花鸟,入宫供奉期间,奉旨随蒋廷锡学画工笔设色花卉。出宫后转学高其佩放逸一路的画风,在扬州时因见到石涛画,而再变为破笔泼墨、豪纵不拘的大写意。

  萧平老师指出:李鱓是“八怪”中画风最为放纵的一人,而恰恰是他早年两度做过宫廷画师,“两革科名一贬官”的人生经历使然。他说:“八大山人长于笔,清湘大涤子长于墨,至予则长于水。”他驰聘不拘,大胆用水,给观者的感受是痛快淋漓。

李方膺 三鱼图(局部) 立轴 122x45cm  水墨纸本
李方膺 三鱼图(局部) 立轴 122x45cm  水墨纸本

  李方膺(1697—1756)曾任山东乐安县令、莒州知州等底层官吏,因憨直爱民而屡遭诬陷,以至入狱,平反后再度任官,而再被罢官,历经坎坷。54岁结束了官游生涯,在南京、扬州等地卖画为业。

  李方膺的寿命只有五十九岁,在“八怪”中是最短的。他在扬州生活的时间也不多,只与李鱓、板桥有所交往。他的画笔与李鱓最近,都是放纵、苍动而淋漓的。他们还有相同的闲章:“木头老子”“衣白山人”“大开笑口”等。

  扬州兴起的师碑写隶风气

  此次展览不仅展出了扬州八怪的绘画,同时还有他们的书法艺术,从另一个侧面展示出当时艺术观念的转变和新风潮。

  扬州八怪以书入画,遍及了草篆隶行各种书体,尤得力于草书、隶书与篆刻,摆脱了一味临帖的圆熟失真,远法秦汉六朝的民间书刻艺术,而取得了朴茂奇崛和雄浑峭拔的风貌。郑燮的“六分半书”,金农的“漆书”,汪世慎的“八分书”,都是尊碑的结果。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黄惇指出,17世纪后期,正值清代的初期,书坛出现一股潜流,那便是崇尚汉碑的复古之举。在明朝的遗民中出于对历史的眷恋,投入到访碑、收藏碑拓、写汉碑的热潮之中。到了“扬州八怪”这一代人,受他们的影响,或以郑簠隶书为师,或习汉碑而自成一格,隶书的潮流在此汇合,形成了一股新的书风,继而再由来扬的各路书画家将此风传到各地。

  “在这股风潮中,取法目标由帖变成了碑,对待二王的态度变得无所谓,用纸用笔的技法也改变了。以往人们习惯于看刻帖,看唐楷,看宋四家,看赵董,而扬州的风气却完全不一样,金农的漆书、板桥的破体,这里出现了许多新的风格、新的样式,这些新创造改变着人们的欣赏习惯,新的审美在这块土地上滋生。”黄惇表示。

金农  漆书四屏
金农  漆书四屏

  金农的漆书,在金农各类书法作品中最为“前卫”。金农50岁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时,受到当朝书坛泰斗张照的激赏,他书动京华,成为当时隶书的第一流高手。但由于落榜,归来途中思想发生了逆转,以后作为汉隶特征的隶书作品在金农手下消失了,代之以一种变体的隶书,后世人称金农这种体为“漆书”。

  “漆书”的特点是横画以卧笔刷扫,竖画及倒薤长撇皆出中锋,隶书的波挑则被省略了。其实金农称自己的这类字叫“渴笔八分”。

  在黄惇教授看来,金农从40岁前后到72岁,几乎每一时期都有临习《西岳华山庙碑》的作品出现。金农每一时期的书法变革,都是以《华山庙碑》作为原型的,很像绘画作品所使用的母题。他以己意临《华山庙碑》而变形,再以变形后的基础再变形,如此递进,便形成了多种面貌的金农书法,所以金农说“华山片石是吾师”了。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 纸本水墨184x96.5cm
郑燮 行书节录怀素自叙帖 纸本水墨184x96.5cm

  郑板桥与金农一样,直接把自己的书法立场与帝王喜好的赵、董书法对立,他曾写过这样的讽刺诗:

  国初书法尚圆媚,伪董伪赵满街市

  近人争学大唐书,钝皮凡骨非欧虞

  郑燮说自己师法“古碑断碣”,与金农的“华山片石是吾师”的意思是相似的。郑板桥的书法合真、行、草、隶于一体,大小差参,如乱石铺街,自谓“六分半书”。

  当时的人把隶书称为“八分”。郑板桥浸淫汉碑很深,他早在36岁时便已开始探索“六分半书”的变革,他探索糅进画兰叶、画竹叶的笔法,把原本沉厚平稳的汉隶,变成姿态万千、点画姿媚、结构奇异的新书体来。这就是他的破体书,以师碑之隶体,破了原来的师帖之楷、行、草体,简言之可称为“以碑破帖”,即“六分半书”。

杨法 篆书六条屏(局部) 纸本水墨96x16.5cmx6
杨法 篆书六条屏(局部) 纸本水墨96x16.5cmx6

  杨法(1696—约1762后),南京人,诗书画印兼擅。他传世画作极少,扬州博物馆藏其两片册页,一写月季,一作绣球,设色小写意,在“勾花点叶”派基础上略有变化。故宫博物院藏其墨花册,笔墨简放,略类青藤,署款“丙子”为乾隆二十一年,其年六十一。

  杨法传世较多的是他的字,或篆,或隶,或行草,求变,求奇,颇具画意。以画意入书,是“八怪”的普遍现象,而杨法堪称其最。

  据悉,本次展览于2月6日下午正式开展,持续三个月,德基美术馆将在展览期间进行换展。

来源:新浪收藏 责任编辑:简宁
53K
>>相关新闻
• 辽大哲学系学生手绘国画版《国家宝藏》
• 百件古中山国文物亮相中国园林博物馆
• 第八届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大展在厦门举行收官展
• 书与画“同春绽放”:洪厚甜、薛磊双个展揭幕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石窟寺
• 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与“发展”互动
• 创造“非遗”整体性保护的社会环境
• 江苏省世博诗书画院邀请展第一展
• 国家博物馆办瑞犬纳福馆藏文物展览
• 考古学泰斗宿白病逝 一生献给考古
纪念人民艺术家张世范诞辰80周年
  •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天津写生美术作品展在美术馆开幕
  •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天津市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开幕
  •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霍春阳花鸟画艺术研究所在津成立
  •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中国书法艺术大展在天津开幕
  •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名家国画邀请展在青创美术馆开幕
  •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展在津开幕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
网上美术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