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开成石经》在宋代移藏西安碑林,奠定了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的历史地位
《开成石经----诗经》清拓本局部
天津美术网讯 2017年初,陕西省政府提出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碑林同人为之雀跃,认为这是提升西安文化建设的有力之举,必能以点带面,巩固强化西安在中国文化之都的历史地位。丁酉春节刚过,省市领导纷纷前来碑林考察扩建改造项目。2017年秋,碑林专家渐渐了解到碑林扩建改造项目的重中之重是要将唐代《开成石经》将其北移,搬离其原来的位置。2018年1月25日,《西安碑林博物馆文化项目简报》第21期,确切了解到《开成石经》搬迁确实已经在实施设计中。
碑林专家认为: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同时, 3月9日,参加小组讨论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会长、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赵季平建议尽量保持《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原址原貌,加快西安碑林博物馆的扩建改造。
《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
因为此举,930年前碑林已经具备了收藏文物、陈列文物这样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它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和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此后,历代碑林藏石不断增加,碑林建筑也代有修葺。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930年来因其体量巨大、价值非凡从来没有移动过的,堪称西安碑林的定海神针!
开成石经陈列北面
开成石经展室东北角
石经陈列内景
如今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要将《开成石经》北移。碑林专家以为此方案并不可行,要慎重考虑。
第一、1961年,西安碑林被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及其他类国家编号第一号)。《文物法》总则“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陕政发[1992]35号文件公布西安碑林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碑林7个展室和碑亭。西安碑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其内容包括碑石、碑石附属古建,以及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与附属古建的依存关系。碑林虽然历史悠久,代有增益,但系列的《开成石经》与单体的《石台孝经》是930年前碑林建立至今,一直没有移动过的两种碑石,除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宋代碑林最早移入的其他碑刻都曾经移动。宋代碑林建立以及以后历代修葺都是围绕《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的最初定位展开,换言之,《开成石经》的精心陈列奠定了今天西安碑林的核心格局。《开成石经》本体、陈设格局及其与附属历史建筑的依存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西安碑林的最为核心重要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西安碑林这个中国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的“遗址”标志,是西安碑林930年来最重要的记忆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章《不可移动文物》第二十条规定:“建设工程选址,应当尽可能避开不可移动文物;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对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尽可能实施原址保护……无法实施原址保护,必须迁移异地保护或者拆除的,应当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迁移或者拆除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批准前须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拆除;需要迁移的,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批准。”第二十六条规定:“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搬动《开成石经》是破坏《开成石经》与附属古建的依存关系,是对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形成历史的不尊重。实质上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破坏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行为。
第二,《开成石经》是极其重要与特殊的碑石组群,其大规模的搬迁,与移动几件单体碑石难度完全不同,除了114块碑石要环环相扣,绝对对齐(因为其中有几十块碑石已经断损为两块甚至更多快,还有缺损),而且因为规模大,还要几乎做到无缝对接,搬迁移动以及重新安放中,难免要对石经上的文字造成一定的损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九条规定:“基本建设、旅游发展必须遵守文物保护工作的方针,其活动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如果发生石经上文字的磕损,即使是几个字十几个字,我们也没有办法向子孙后代交代。
历史曾经记得:
1907年,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从西安西郊移往碑林时,左面碑侧最下“华”字被损。
30年代,记载宋代搬迁《开成石经》史实的宋《京兆府府学新移石经记》在碑林大修中断为数片。
1956年,明末断为两截的东汉名作《曹全碑》,在搬迁到西安碑林的时候磕损了“老”“离”两个字。
90年代中期,隋代《李和石棺》棺底就在从东院向西院搬动的过程中断为两截的。
惜哉,痛哉。殷鉴不远。
第三,930年前,开成石经搬迁、陈列是极为慎重、极为周详的一个系统工程,今天看来,它的布局依然十分严谨合理、参观路线相当通达顺畅,一点儿也没有过时。并无搬迁必要。而其他展室(如第二展室)碑石密集,适当舒朗调整是有益的。至于采光一般,改进极为容易,如2017年秋完成的同样是民国建第五展室如今照明效果就非常好。
第四,碑林有很多碑石墓志过去因为陈列面积不够,没有办法陈列。所以碑林北扩有充足的文物准备和许多主题可以填充。如建立专门的碑帖艺术馆、墓志陈列馆、中国书法源流馆等等。保持《开成石经》现状,绝不会妨碍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相反,在做出我们这一代人的贡献的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我们对碑林文化遗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避免上世纪五十年代北京城墙被拆毁、90年代济南火车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国风格日耳曼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被拆毁等历史悲剧的重演。
签名
意见书
2017年11月2日,陈根远研究员个人在微信美编发布《唐代开成石经千万不可轻易移动》,曾引起广泛转载关注。截止2018年1月25日,此则微信倡议已经点击12115次,其中参与《开成石经是否应该搬迁?》投票1050人,认为“《开成石经》应该搬迁”的12票,占总投票的1.14%。认为“《开成石经》不宜搬迁”的1038票,占总投票的98.86%。
碑林专家们衷心支持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但搬迁唐代《开成石经》,会动摇碑林的根基,对中国最重要的遗址博物馆西安碑林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可能会让此次耗资巨大的西安碑林扩建改造项目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败笔。
附:提议人简历
赵力光, 1955年生。1979年到陕西省博物馆。原任西安碑林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着主要有《开成石经》(主编,文物出版社2014年版。该书荣获“2014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鸳鸯七志斋藏石》、《西安碑林博物馆》(合着)、《古都沧桑——陕西文物古迹旧影》、《西安碑林新入藏墓志汇编》等,主要论文有《西安碑林历史述略》等。
路远,1950年生,1979年入西安碑林博物馆工作。陈列研究部资深研究员。著有《西安碑林史》《碑林语石——西安碑林藏石研究》等重要著作。
王其祎,1957年生,1994年调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资深研究员。曾主持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室工作十余年。着有《隋代墓志铭汇考》《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刻总目提要》、《西安碑林全集》(副主编)等重要著作。
陈根远,1965年生。1992年调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员。曾应邀赴安徽博物院(2016)、西安博物院(2016)、黑龙江省博物馆(2015)、陕西省美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系统鉴定馆藏碑帖。著有《开成石经》(副主编)、《中国碑帖真伪鉴别》等专着十余种。
杨兵,1969年生。1993年毕业进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研究部副研究员。陕西省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专家库专家。出版有《孔庙内外——杨兵书法·诗文作品集》《无声之乐——中国书法欣赏》(合)、《中国古代书法作品选萃——柳公权》等。有论文二十余篇发表于《考古与文物》、《文博》、《碑林集刊》等专业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