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宋李唐《炙艾图》轴
图5 清无款《八段锦册》
天津美术网讯 古代人的祝愿辞往往以“福”“寿”“康宁”居多,如何才能活得久又身心健康,是人类艮古以来追求的理想。在反映生活的书画艺术中,也常透露此类希望。台北故宫博物院7月1日—9月25日举办“杏林春暖——养生医疗趣味书画展”,展出晋至清代书画作品9件。
传说中永生不老的仙丹和起死回生的妙药,或许遥不可及,却经常成为书画中富含神话色彩的趣味主题;天下虽无不死之药,先民的智慧却给我们留下了长生之道。这次展览分为“炼丹”“医药”与“传统养生术”等三类主题。展品包括明代仇英风格的《玉洞烧丹图》卷、主张服气以养精神的养生法《黄庭经》、类似按摩口诀的《神仙起居法》,以及魏晋名士嵇康强调“清虚静泰,少私寡欲”,从心出发的“养生论”。原本收藏于清光绪帝瑾妃所居永和宫,提倡结合肢体动作和呼吸吐纳的健体运动《八段锦图册》,以及用120多种中药名称串联成文的短篇趣文《桑寄生传》也一并展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宝名作宋李唐《炙艾图》轴,描绘乡野郎中烧灼艾锥,灸治病人,患者龇牙咧嘴试图逃跑的生动画面。同属病药题材的,还有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为了答谢医师诊治肺疾所作的《烧药图》。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祖籍琅琊(今山东临沂)。为书圣王羲之(303—361)子,书法与父并称“二王”。本件选自《淳化阁帖》王献之行书笔札《肾气丸帖》(图1),叙述自己以感觉观察肾气丸与黄耆的疗效。肾气丸又名“八味地黄丸”,源自东汉医圣张仲景(约150—219)《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经方派最有名的方子之一,很早就受到重视,应用极广。今日常见的“六味地黄丸”,与又名“明目地黄丸”的“杞菊地黄丸”,都是肾气丸的衍生方剂。
宋李唐《炙艾图》轴(图2),本幅旧传为李唐(约1049—1130后)所作,画行脚医生执业情景。医生头插器械,以燃烧艾锥,替患者治疗红肿的背部,病人则挣扎惨叫,需三人合力,踩腿、拉手、按住肩膀,让其保持稳定。相对于目睹惨状,不忍卒睹的三人,右侧另有一名背插膏药招牌,身着膏药标帜服装的助手,正以口呵气,预备为病人敷上膏药。通幅用笔设色细腻写实,是南宋风俗画的院体杰作。画家以诙谐的方式,将人物表情描绘得既夸张又生动,为乡间生活注记下趣味的片段。
唐寅(1470—1524),吴县人。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弘治戊午(1498)年举南京解元。诗文书画皆妙,为明四大家之一。本幅明唐寅《烧药图》卷画(图3),双松下,药师坐地,童子守炉,执扇烧药。人物虽简,神态毕具。山石树干,用笔活泼,扭曲回旋。松叶和远山,以水墨渲淡,呈现润泽与蓬勃的生机,烘托烧丹炼药的深刻含义。唐寅晚年罹患肺疾,据卷末唐寅自题,及拖尾祝允明《医师陆君约之仁轩铭》,可知是唐寅向陆医师求药的答谢之作,时间约在四十九岁前后。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江苏苏州人。五岁能写径尺大字,擅长各体,而以狂草最为著名。此卷以小楷临《黄庭经》(图4),此经是道教修习养生的重要典籍,主旨在服气以养精神。以韵语描述人体五官、脏腑等形象作用,谓存神内观,固精练气,填满黄庭,久之可得长生。相传爱鹅的书圣王羲之曾以所书《黄庭经》向山阴道士换取白鹅,现今所流传的小楷黄庭经,实为宋代摹刻上石的拓本,法度极严,气象俊逸,常被当作学习楷书的范本。
清无款《八段锦册》(图5)。八段锦与太极拳均为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健身法,文献中类似的锻炼法,最早见于魏晋著名道士许逊(249—347)《灵剑子引导子午记》,并著录于宋代道教的养生书。八段锦由八种功法集锦组成,内容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姿势分站、坐两种,站式要求双脚与肩同宽,坐式要求盘膝正坐,配合舌抵上颚、意守丹田等细节,每种动作反复多次。本次展出站式八段锦,照清宫千字文“岁”字编号,可知原贮于清光绪帝瑾妃(1873—1924)所居之永和宫。
主办方希望通过此项特展拉近古今距离,向观众介绍不仅古人讲究,今人也更加关心的健康养生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