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银蓝油滴束口盏
“火凤凰”
银蓝油滴束口盏
天津美术网讯 “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这是精通茶道的宋徽宗为建盏写下的诗句。意为用兔毫建盏烹茶,能使在旁的佳丽陶醉得进入梦乡。实可谓“茶不醉人人自醉”。
自近日起至8月5日,来自南平建阳区的300件建盏在广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中心展览馆展出。策展人谭伟彬曾两次前往建盏原产地进行勘察,走访了许多名家作坊,看到他们实实在在用当地的瓷土、釉矿为原料制作建盏,传承宋盏遗风,甚至亲眼目睹一家名人作坊把看上去不算完美的建盏砸碎。展览开幕前,记者也与福建省建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陶瓷艺术大师蔡炳盛进行了深入交流,解密建盏的“前世今生”和“复活”历程。
出生于建阳陶瓷世家
为复烧建盏提供秘方
建盏,始烧制于五代末年,并于宋代达至鼎盛。惜乎到了元代,建盏制作工艺已销声匿迹,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复活”,并于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建盏产自建窑,建窑是中国宋代名窑之一,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又称“乌泥窑”,分布在建阳水吉窑、延平茶洋窑、武夷山遇林亭窑,三处统称建窑系。建阳陶瓷生产其实从唐代就已开始,由于宋代崇尚斗茶之风,“建盏”被认为是斗茶的最佳珍品。除了宋徽宗,当时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很多名句来歌颂它。例如“兔毫紫瓯新”“忽惊午盏兔毫斑”“鹧鸪斑中吸春露”等。宋代时,位于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池中村一带的建窑,其黑釉建盏更远销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后井村就有一座国内已知最长的龙窑,长达135.6米,每次能烧10万件瓷器,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虽然到了南宋末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也逐渐褪去,建窑制作工艺逐渐湮没无闻。但元、明、清各代,当地仍有不少窑场生产瓷器。因此,1956年出生于烧窑世家的蔡炳盛,小时候耳闻目睹,自然对这门手艺产生了兴趣。
蔡炳盛的曾外祖父杨天成是一把烧窑好手,在清末宣统年间就是当地有名的陶匠艺人,烧制的水缸、瓦罐和碗碟远近闻名。这个烧窑的技艺传给了他的爷爷,爷爷又传给了他的父亲蔡和隆。在蔡炳盛儿时的记忆中,周围全是父辈们忙碌烧窑的情景。每逢冬季,当地有买水缸、酒缸、瓦罐、碗碟等器皿储水、酿酒、腌制酸菜的习惯,这时也是父辈工匠们最忙的时候。
蔡炳盛14岁就进入七里排陶瓷厂工作,由于经年捏弄泥巴,他的手裂开了一道道血口,特别是冬天,在刺骨的冰水中拉坯常常冻得失去知觉;炎热的夏季,他在高达1000℃的窑旁添柴加火,热得满脸通红、浑身大汗;而为了避免窑中的碳火熄灭,几天几夜不眠不休也是家常便饭……
因此,在烧窑小伙蔡炳盛的心目中,做这项工作是苦乐参半的。直到1979年9月,中央工艺美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轻工所、建阳瓷厂组成攻关小组,来到水吉进行仿古建盏实验,给蔡炳盛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
在研究小组的研究遇阻时,他给攻关小组成员提供了自己烧制陶缸时加草木灰的配釉方法,以及烧制时如何注意窑温掌握等经验。后来,研究小组的专家们在回忆中提到,当时就是结合水吉的烧窑技术和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建盏烧制理论,才成功复烧出兔毫盏的。1981年5月,仿宋兔毫釉建盏通过专家的鉴定,失传的建窑建盏工艺重见天日。
七年精研油滴盏
开发新品“火凤凰”
专家组走了,蔡炳盛对于复现建盏的兴趣却被完全勾起来了。1982年,26岁的蔡炳盛到政和县东平镇借了一口窑,走上了探寻烧制建盏之路。凭借在陶瓷厂工作十几年的经验,蔡炳盛花了将近一个月,将精心拉制的盏坯放入窑内烧制。三天三夜过去,他满怀希望地打开窑门,捧出尚有余温的匣钵,心却冷到极点,有的盏体布满气泡、有的没有烧熟、有的出现粘连……没有一件是成功的。
但蔡炳盛并没有灰心,他知道这条路无捷径可走,唯有不停地进行配方试验和反复烧制。为了达到“原矿配土”,蔡炳盛反复往返于东平与水吉,在水吉后井老窑址附近一待就是一天,取老盏残片为样,不断揣摩,反复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这一年年末的一天,当他像往常一样于窑温降至50℃左右时小心翼翼捧出匣钵,期盼许久的兔毫盏重现于手中。
但蔡炳盛并未满足。宋代建窑分兔毫盏、油滴盏、曜变盏以及柿红、灰皮、乌金等杂色釉,珍贵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曜变、油滴、兔毫。烧制出了兔毫盏,雄心勃勃的蔡炳盛又向着油滴盏进发了。这一目标的达成,更非试烧兔毫盏可比拟——直到八年后的1990年,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对坯、釉原料的收缩比例、施釉的厚薄程度、烧窑时一氧化碳的浓淡和烧成温度等的严格分析和把控,蔡炳盛终于成功烧制出油滴盏。“兔毫釉是在氧化气氛中实现的,而油滴盏需要还原气氛,成败在于最后烧炉的几分钟,因此难度非常高。”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蔡炳盛不断钻研建盏各类品质的烧制,配出了各种釉水配方,老窑的各种花色烧制技术已全部复现。尤其是他制作的银蓝油滴盏,泛发着幽蓝的光泽,油滴滴点实而不虚,晶体厚重,古韵十足,备受人们的欢迎。除了传承宋盏经典款式之外,蔡炳盛还创新釉料,开发出类似耀斑形状的铁红色斑纹作品“火凤凰”。“‘火凤凰’需要做到对温度的精确把控,多一度釉面会烧黄,少一度则滴不成滴。”
同时,蔡炳盛还注意融合现代工艺,开发各种器型的建盏新品。譬如荣获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华艺杯”金奖的《油滴笔洗》就是他的创新之作。传统建盏中是没有笔洗这一器型的,但笔洗又是古代瓷器中一种经典款式,因此,蔡炳盛将建盏烧制工艺和经典器型结合起来,创作出这件大作品。“成品为21cm×9cm,烧制前的泥坯尺寸更大,所以一窑只能放一个坯焙烧。本身建盏就容易出瑕疵,大器型的烧制难度比小器型高出许多,也许十几天可以出一个完美品,也许一个月都出不了一个。”因此,获奖也就理所当然了。
无瑕疵精品率很低
古法柴烧保证味道
那么,建盏的烧制成品率到底有多低呢?蔡炳盛表示:“原矿土、原料釉烧制的建盏,无瑕疵精品率仅为8%,全品率为20%。”
正因如此,从制坯的泥巴选料到成品出窑的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很重要,否则就会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具体说来,从水吉后井附近挖掘的陶土敲打成粉末状后,再经过洗浆、沥浆、炼泥等几个步骤才能成为合格的泥料。然后再经揉炼、拉坯、修足才能定型。蔡炳盛始终坚持每一只建盏要经由他纯手工揉泥,以复苏泥性。然后全手拉胚,坯体一气呵成,干净利落。因为他对泥料太熟悉了,拉出的坯体几乎不需要精修,只需要修底足落款。而近50年的拉坯,蔡炳盛的手指甲早已被碱性的陶土腐蚀得沟壑纵横,像时光的印记。
晾晒好的坯体,先用700℃的低温素烧,让它定型,才可以施釉、晾干,最后进窑烧制。“有柴烧、气烧、电烧几种。还原气氛要用柴火烧,而兔毫盏不需要烟的渗入,所以用电炉烧也可以。”蔡炳盛介绍,“一般龙窑都是古法柴烧。柴烧追求的是一种质朴的‘古早味’,其神奇之处在于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产生落灰,经高温融熔成自然的灰釉,最后出现变幻莫测、绚丽多彩的斑纹,而且色泽温暖,层次丰富,真正实现‘入窑一色,出窑千彩’。甚至可以说,出窑以后,每只建盏跟人的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
而燃料木材,最好是在烧窑前三个月准备就绪。“每一树种有其不同的成分特性,品质的配合度很关键,这包括了木材的比重、长短粗细、干燥程度等。因为烧火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品质需求的木材。”蔡炳盛会特别选用建阳水吉当地的松木。“松木燃烧所达到的温度高,满足烧制建盏所需的高温条件。且松木富含油脂,燃烧后烟气浓重,使得柴烧所出建盏釉面油润,自然细腻。”
同时由于柴窑的样式决定了火的路径,也就决定了落灰、火痕的方向性,所以蔡炳盛通过不断实践,充分了解窑火是如何在坯与坯之间蹿动、冲刷,在不可控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使“自然落灰釉”的肌理、颜色呈现最理想的效果。(记者 江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