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漆线雕、珠绣、剪纸……走进集美工业学校,这里的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集结了一批闽南传统文化精髓,漆线雕大师工作室、珠绣大师工作室以及剪纸大师工作室正成为教育和孵化学徒们的“摇篮”。
学校里,浓郁的闽南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上,连学校的专业设置都融入了“闽南味儿”——学校在全省首创了闽南文化产业系,培育具有闽南文化特色的人才。
为何一所现代职业学校,要传承闽南传统工艺和特色文化?集美工业学校校长陶顺生表示,学校由两校整合后将闽南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立校”的支点之一,希望学生从闽南文化中汲取养分,养成勤勉专注的品格,成为既有工匠技艺又有现代视野的专业人才。
引非遗大师入校传技艺
在集美工业学校的漆线雕大师工作室内,来自杏滨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昝思睿正用专用的手板轻轻地搓线,准备一会儿要用的材料。
“轻轻地搓,不要着急,线一定要均匀,要有耐心。”在漆线雕技师黄骏峰的指导下,首次体验漆线雕的昝思睿小心翼翼地将搓好的漆线堆叠在已经上胶的盘子上。一个上午的学习和动手操作后,一个卡通牛的漆线雕作品在孩子手中诞生。
“时间有限,为了让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接触和体验漆线雕技艺,我们特地设计了这一套十二生肖的动漫形象,对首次接触漆线雕的学生们来说,好上手又有趣味性。”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厦门蔡氏漆线雕技艺传习所董事长张学平介绍。
暑假期间,集美工业学校却依然热闹——近日,来自厦门全市的中小学生在学校体验了一场富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夏令营活动。观看嘉庚精神影片、聆听闽南文化知识介绍,并在闽南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剪纸实践课、珠绣实践课、漆线雕实践课。
事实上,“非遗”传统技艺早已住进了集美工业学校。去年底,学校的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揭牌,并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拜师仪式”,国家级非遗漆线雕代表性传承人蔡水况、厦门珠绣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中华剪纸大师张金城成为学校的首批客座教授,并在校开设“大师工作室”,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
“每周都会有4个老师到学校授课。”谢丽瑜说,珠绣的工艺应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服装设计、学生的毕业设计等领域,学生的兴致很高。
学校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负责人肖育发介绍,学生们自愿报名进入大师工作室学习,利用课后时间学习闽南传统技艺,至今已经有200多名学生接受培训,“下学期,我们打算从剪纸课程开始,进一步将闽南传统技艺排进课程表内”。
以闽南文化铸工校之魂
去年9月,集美工业学校闽南文化产业系开始招生,此举为全省首创。闽南文化产业系与先进装备制造、电子技术与智能控制、现代交通运输等一起,共同组成了学校7大支柱性专业群。而闽南文化产业系依托工艺美术、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服装设计与工艺等3个专业,对课程进行优化升级,让工艺大师参与教学,将非遗传承与课程建设相结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作为一所现代职业院校,为何要将闽南文化、非遗传统技艺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在陶顺生看来,面对现在传统文化、工艺逐渐失传的尴尬局面,作为职教人,有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集美工业学校的做法,就是为了守住文化自信。
从学校角度出发,集美工业学校地处厦门,而厦门保存了众多原生态的闽南民族民间文化。学校教师多数来自闽南金三角,即使外地籍教师,也早已深受闽南文化浸染,学校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闽南,师生对闽南文化是有情感基础的。
特别是对于由集美轻工业学校和福建化工学校在去年整合而成的集美工业学校来说,为了凝聚发展动力,学校注重“文化立校”,闽南文化与嘉庚精神、企业文化、非遗文化、双创文化等凝聚成为学校推崇的“工校之魂”。
“闽南文化的爱国爱乡、慎终追远、崇文重教、爱拼会赢、开放创新的优势品质,对学生成才非常有帮助。”陶顺生介绍,学校希望借助闽南文化等,在打造工科类强校的同时,打造一所文化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学校。
创新赋予传统工艺新生命
在学校的珠绣大师工作室内,有不少集美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剪裁得体的旗袍上领口、裙摆,添加上了精美的珠绣,精致的手工高跟鞋鞋面上,以珠绣创作出独特的花纹装饰。
事实上,早在2014年,厦门珠绣手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谢丽瑜就与当时集美工业学校的服装专业开始了合作。
“我们的传承人既到学校开课,也把学生带到工作室上课、参观。”谢丽瑜介绍。厦门珠绣有着百年历史,学校的美术、服装等专业,与珠绣需要的艺术底子正好相符,珠绣加上职校的相关专业,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为他们的审美和创作起到“加持”的效果,也能从中发掘可以传承技艺的好苗子,并且对于职校学生就业也有帮助。
“我们不仅想培养‘绣匠’,更希望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将珠绣技艺带到服装设计、工艺品设计等更多领域中去,进入更广阔、高端的市场,这对技艺的传承是更有意义的事。”谢丽瑜说。
通过引进大师,集美工业学校探索“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为传统工艺量身打造传人。同时,以传统工艺加持现代职业教育,学校更渴望的是在“守旧”中创新,在传承匠人精神的同时,为职业教育带来新视野。
“我们将探讨在数字化时代,保留传统工艺的同时,融入信息化和人工智能的元素,鼓励学生创新创业,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陶顺生介绍。
据悉,学校闽南传统工艺传承基地还将建设第二期,继续引入德化瓷艺、惠安石雕和厦门香道等闽南传统工艺项目。依托传统工艺进校园,学校未来还希望成为厦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厦门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厦门文化旅游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