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上海博物馆“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自2018年12月7日开展以来,前来观展的观众络绎不绝。在1月23日展程近半之际,展览迎来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展品更换,赵佶《雪江归棹图卷》、米友仁《潇湘图卷》、王蒙《青卞隐居图轴》等接力上线。
展厅入口
“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共展出董其昌及相关作品共计154件(组),以上海博物馆馆藏为主,同时向故宫博物院、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海内外15家重要收藏机构商借藏品。展览由“以古为师——董其昌和他的时代”、“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及“一代宗师——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三个部分组成,旨在较好地呈现艺术性、经典性与学术性的统一。
[明] 曾鲸、项圣谟,《董其昌小像图页》(局部)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思白、思翁,原上海县人,后徙居华亭。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明史》评价他:“性和易,通禅理,萧闲吐纳,终日无俗语。”他提出与倡导的“南北宗论”,将山水画进行了南北分宗——北宗始于唐代李思训的着色山水,南宗则将王维尊为鼻祖。“南北宗论”的提出对后世影响极深,清初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等,乃至晚清、近代三百馀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辐射下而成就,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以古为师——董其昌和他的时代”
这部分主要包括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以及对他具有深远影响的前辈墨迹。董其昌的古书画鉴藏主要包括他与他师友曾经鉴藏并对其画学理论、创作探索产生影响的晋唐宋元等大家名迹,如王羲之《行穰帖》卷、怀素《苦笋帖》卷、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传)惠崇《江南春图》卷(原名《溪山春晓图》)、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剩山图》)、倪瓒《六君子图》轴等。对董其昌产生深远影响的前辈主要涉及詹景凤、莫是龙、项元汴、莫如忠、韩世能、顾正谊、宋旭、冯梦祯、许国、李贽、释憨山德清等。
[清]张琦项圣谟,《尚友图轴》,1652年
画中共四排,三排左为董其昌,其余五人分别是陈继儒(三排右)、李日华(一排右)、鲁得之(一排左)、释智舷(二排)和项圣谟(后排)。
[东晋]王羲之 《行囊帖卷》
[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董其昌在1596年收藏此卷,图中的笔墨图式对他的艺术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宇宙在手——董其昌的艺术成就与超越”
这部分以董氏创作时间为序,大致分为早、中、盛、晚四个时期:即汲取传统期(50岁前)、兼融并蓄风格形成期(51-62岁)、成熟期(63-72岁)、人书俱老天真烂漫期(73-82岁)。展品包括传世所见其最早画作(《山居图》;扇页;35岁)至绝笔(《细琐宋法山水图》卷;82岁)跨度长达48年间的创作,旨在较全面地展示董其昌的艺术成就,还原其艰辛的艺术探索历程。
[明] 董其昌 《燕吴八景图册》
“一代宗师——董其昌的艺术影响和作品辨伪”
由于董其昌的特殊地位,明末清初的画坛大都离不开对其画学思想的继承,但也因此形成了董其昌赝品空前泛滥的现象,世称“烂董”。这部分不仅包括受董其昌影响的主要画派、画家的作品,且关注与董氏书画代笔、作伪相关的艺术家;同时,不回避对某些传世名品真伪公案的呈现,为深入的学术研究提供一个开放的讨论平台。
此外,展厅内还设有“数字人文”板块,这个系统以董其昌藏品的图像数据与研究资料为基础,为观众展现了董其昌的年表、行旅、交游、创作等,是展览呈现的新模式。
数字人文
展览将持续至3月10日。
[北宋]赵佶 《竹禽图卷》
[东晋]王献之 《鸭头丸帖卷》
董其昌与其友人王肯堂题跋
[明]仇英 《朱君买驴图卷》
[唐]怀素《苦笋帖卷》
[明] 丁云鹏 《云山图轴》
[明]戴进 《仿燕文贵山水图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