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天津美术网讯 3月15日, 2019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在此期间,来自文艺界和新闻出版界等界别的委员围绕“美育”、艺术创作、文博事业发展、“非遗”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传播等诸多方面建言献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政策参考,为繁荣祖国文化事业贡献力量。现人民网-书画频道汇总部分“声音”,请网友一起“倾听”。
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委员学习讲话精神:
作为参加会议的文艺界全国政协委员,我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巨大鼓舞,精神为之振奋,深深感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繁荣发展,为中国文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文艺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的价值和意义新的论断,是对新时代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新的期许。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坚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家应有的使命担当。全院师生要认真学习、用心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形成共识,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好讲话提出的任务与要求。
关于“美育”的声音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委员:研发出适合中国美育的教育模式
美育工作绝对不仅仅是对孩子的美育,而是一项面对全民的工作。
美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美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战略,从国家、社会、学校到家庭,都要重视。美育工作要摒弃功利化的倾向,以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作为目标,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美的教育。有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工作。有关单位要加强美育教材的建设,研发出一套适合中国美育的教育模式。学校应该结合人事制度,打造高质量的美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普及。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委员:加强新时代美育及其传播
加强新时代美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第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功能和目标是重合的,艺术教育乃美育的最佳途径。第三,重视社会教育。中国美术馆珍藏着大量优秀的美术作品。它们是出类拔萃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华美德最好的代言者,更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艺术瑰宝。通过策划举办越来越多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展览来活化经典,吸引观众,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全社会,让美育融入公共生活,尽最大可能地发挥这些经典作品的美育功能和社会价值。第四,艺术创作要以中国精神为创作灵魂,以中华美学精神为审美理想,以明德引领风尚,将爱国主义担当注入生命,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人民充满温情,对国家充满深情,对创作充满激情,呈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独到价值。
关于“美术创作”的声音
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委员:文艺作品应表现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艺界、社科界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我们聆听后倍感鼓舞,精神为之振奋。这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推动新时代中国美术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美术工作者,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委员:美术创作 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纵横跋涉,沉浮奋斗。新中国成立70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的文化艺术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塑造,也铸炼着艺术家的历史情怀。
当前,中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主精神和自信力量,凸显坚定的、自觉的文化担当。这源自70年来国家的发展,源自几代人的成长,源自中国道路、中国实践的选择与坚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必须坚定地立足本土,深耕大地,举人民中心之旗,树中国精神之魂,着力建构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我们一定要头顶中国文化之天,脚踏时代生活之地,顶天立地,坚守文化自信,培固文化根基,铸造文化高峰,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中国美协副主席杨晓阳委员:文艺创作要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跨越
应尽快改变中国艺术教育的西方模式。中国当下的艺术教育框架基本是上世纪先学习欧洲,新中国成立后全盘学习苏联而形成的,至今众多艺术学院的基础课程仍大部分采取西方模式的课程结构,这种现状与强调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不相吻合。其次,艺术院校要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研究辅之。艺术研究应该更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在艺术院校史论系和综合大学研究是其主要途径,艺术院校不能本末倒置。再次,设立文学艺术类院士的“荣典制度”很有必要,文艺创作要实现由“高原”向“高峰”的跨越,需要设立“高峰”平台,以明确契合“高峰”的高标准、高要求。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委员:艺术创作离不开人民群众
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创作离不开人民。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需要得到人民的认可。艺术作品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就成了空中楼阁、镜中之花。我们生活在伟大的新时代,在进行创作时,应当最大限度地贴近百姓生活,与时代同步伐,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成功的艺术家在创作书画艺术的过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鲜明个性的同时,无不重视体现时代精神,阐释好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满足人民的艺术需求。
关于“文博事业”的声音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委员:博物馆正处于“成长的烦恼期”
博物馆正处于“成长的烦恼期”。一方面是社会需求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博物馆发展比较迅猛。尤其是人民对于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博物馆所能提供的供给和服务远不能达到社会的需求,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博物馆首先是文化遗产机构,尤其是遗址类博物馆和以古建筑为主体的博物馆,文物安全、文物保护是第一位的。但同时,博物馆又是公共文化教育和服务的机构,它不是庙会、集市,也不是娱乐场所,它应该是高尚社会风气展示和引导的场所。博物馆应是高雅而不深奥、亲和但不媚俗的,这是要坚持的底线。
针对文物保护的若干问题,刘玉珠在提案中表示,请地方政府努力打通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最后一公里”。这几年,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事业的发展。全国已经有18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正在制定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有20个省级党委和政府正在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实施方案。但现在有一个倾向,就是市县级文物机构队伍编制有弱化的趋势,希望各市县的书记、市县长们,在正在进行的市县机构改革当中,能够结合本地实际,多关心和支持一下基层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队伍建设,在决策时能够“高抬贵手”,在“最后一公里”上做好基础工作。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委员:博物馆要勇于守正创新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要重视博物馆的意识形态属性,对博物馆行业加强管理,优化博物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只追求参观人数的多少,要把更多关注放在看展者是否受到教育、思想是否得到升华上。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全国博物馆业的领头雁,愿意发挥行业领军作用,为加强博物馆的教化导向作用作出积极贡献,共同弘扬好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故宫文物医院院长宋纪蓉委员:文物医生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延年益寿
在中国,现在还有很多文物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我们需要更多的文物医院,需要更多的文物医生。我们的文物医院和文物医生就是要让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载体——文物和文化遗产延年益寿。现在,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极其匮乏。下一步,故宫博物院将和一些高校联合起来,建设中国第一所文物医学院,为我们培养更多文物医生。
关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声音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人田静委员:非遗技艺公益培训须政策扶持
云南建水县紫陶生产销售企业和个体户达1286户,从业人员近3万人,目前正在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但在发展过程中,非遗技艺受到市场化冲击,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过度追求市场化、碎片化的传承模式,造成了在实践中传承不够系统、公益培训往往被忽视等问题,各地现有的非遗传习点、传习所、传习馆认证大多数在传承人的企业或个体户名下,公益类技能培训往往得不到认可,很难界定是企业自身用工还是公益培训。同时,现在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公益性培训的重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针对非遗技艺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国家支持有条件的非遗手工技艺地区,由非遗传承人成立非营利公益技能培训机构;政府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加大政府购买力度,让传承人更有荣誉感、更加自信,发挥其最有效的技能传习培训,培养更多的农村青年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有生力量,带动农村变美、村民致富。
关于“文化传播”的声音
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省美协副主席董希源委员:以侨为“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我们的华侨华人”。而每一位华侨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离不开分布在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积极参与和有效传播。广大侨胞不仅具有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而且拥有守住中华文化根基的强烈意识,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作用独特、大有可为。
文字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中国美术报》、人民网、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