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寻美之路”讲座海报
2020年12月17日下午,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清华大学吴冠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刘巨德教授莅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系列讲座,为美院师生带来以“寻美之路”为主题的精彩演讲。
讲座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301报告厅举行,200余名师生现场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担任学术主持。同时,本场讲座还通过学堂在线及清华大学微博、抖音、快手和B站账号线上直播,北京日报客户端同步进行线上直播,受到校内外师生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主持讲座
讲座中刘巨德先生围绕“寻美的路是返回永恒源头的路”这一主线,从风趣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和自己的艺术实践体会展开,带领大家走进寻美之路。
刘巨德先生主张的艺术永恒源头,一个是生命之源——太虚之体,混沌无分别,一个是生命之宝——美好的情感,以慈祥的目光欣赏万物。
他认为,寻美的路是没有终点的路,永远是重新开始的路,也是走向未知的路。回到源头就会独立自由,不被外界干扰,就会在自然太虚中与自己的美感照面,自然而然生长出作家的当代,我们所看到的现代和当代是源头时间的影子。实践证明回到永恒的源头是我们艺术的开悟之路。以美好的情感和感觉回到生命的源头太虚,中与西、古与今、传统与当代、绘画与设计等都会没有界限,艺术家就会自由会通,自然会有新的美感。美感的自由是人类最大的真正的自由,创造自然降生。
刘巨德先生在讲座中
刘巨德先生赞美母校清华美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一座信仰美、探寻美、志在以美立国的学院,肯定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以及新时代清华大学“向美而行”的通识教育理念。他以康定斯基等人的作品为例带领听众进入经典、欣赏经典,从中感悟艺术的永恒源头,激发了听众感知美、触摸美、求索美的天性和愿望。
期间,刘巨德先生用两个故事比喻寻美的路,给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是关于大马哈鱼不顾生命危险溯源繁衍生命的故事,寓意寻美之路是一条逆流而上的路;另一个是鲁迅先生笔下“过客”的故事,讲述了过客听从内心呼唤,走向未知路的艰辛情景,寓意了寻美之路是每个人内心美神呼唤的路。
他还深情地解释了学院老一辈艺术家所倡导的形式美、装饰美、抽象美、意象美等,都是面向永恒,返回源头的思想表现,都是对传统艺术的再阐释。他们是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又是现代艺术的开拓者。正如庄子所言:“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刘巨德先生认为自己是这一教育体系的受益者。恩师庞薰琹先生曾教导,“老庄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哲学,要了解中国传统艺术,要研学老庄”。在美的世界,艺术与设计无分别,无用与实用一体两面,中西、古今无分别。刘巨德先生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寻美的路是没有终点的路,返回永恒源头的路,心物感通的路,孤独寂寞的路,忧道不忧苦和贫的路”。返回源头的路,即返回太虚,返回故乡,返回童年的故乡,返回文化的故乡,返回宇宙的故乡。星辰是一团旧火。回归经典,回归自然,回归心安处是他艺术的路。
刘巨德先生在讲座中
刘巨德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描述指出“真正的艺术家面对自然万物,旨在创造某种抽象关系象征它,代替它,平行它,包容它,幻化它,诗意它,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让万物从有限走向无限。任何一条线、一块色、一束光都是多义的,泛形的,指向什么物象是多重的,可变的。形、色、线、光犹如一个抽象的空,万象皆聚合在空的有无间。常人关心那是什么物象,艺术家则关心那是什么空。空指向一个大象,大象无形太虚也,充满气和光的波动。没有虚就没有艺术。”刘巨德先生诸多恢弘精湛的艺术作品,体现了他对艺术认识的深刻性,充分证实了艺术之路是一条逆流而上、回归源头的路,以及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美感自由的渴望。刘巨德先生的艺术创作实践与理论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鲜活的继承传统的范式。
刘巨德先生最后以庄子象罔的故事结束演讲,寓意艺术家无心、无物、无我、无功利,在变易的非有非无、模糊不清中,以生命体验感通生命,是返回源头寻美的最佳状态。他指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在中西艺术的比较中才能真正领会。别相生于共相中,个性生于共性里。中西绘画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是一体两面、无分别,一个以看不见的道,画看得见的物;另一个以看得见的物,画看不见的道。中西绘画,是人类艺术天然亲和的同胞姐妹。”
刘巨德先生讲座现场
刘巨德先生充满哲理又饱含实践精神的讲座使现场学生受益匪浅,在讲座最后学生们踊跃提问,刘巨德先生在回答学生提问的同时,也再次启发青年学生:走向生命的源头,以美好的情感欣赏、了解大自然,是艺术的寻美之路;艺术的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心中,在童年,在家乡,在大自然里,在古圣先贤的智慧里,在个人求道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