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在小学美术教师、区教育学院美术教研员、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教研员的30年工作历程中,我亲身感受到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变化;从摒弃千人一面的依样画葫芦到追求个性彰显特色的创意教学;从单一的学科本位视角看美育到多维的课程建构意识做美育,有收获也有豁然开朗的感悟。
美育待兴时代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处在美育待兴的青年时代的我正处初中和师范求学期,有幸在初中遇上了中学美术高级教师梁大力老师,梁老师的美术课能够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他为我们设计了写生专用桌椅,让我们走进专用教室尝试轮流做小模特,进行人物线描写生练习,还体验了国画、铅笔淡彩、手工等艺术表现形式,虽然不少处在纯技能教授、训练阶段,没有创意导向,但对于当时的我已经非常满足了,也是从那时起,我渐渐明白“美术”是关于美的表现艺术,不仅限于“画画”,而“画画”的方式有很多,临摹、写生、创作都是提高美术素养的途径。
也正为如此,当我在1986年小学见习期间,第一次作为美术教师给小学生上课时,我便首先让学生区别“美术”和“画画”的不同,而到了80年代末期,我们的教育正在兴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也正是那时起,由于商品经济的日渐繁荣,市面上各类物质也越来越丰富,其中当然包括各类的画材、画具,大量舶来品刺激了国内学生美术用品的革新与消费,色彩鲜艳的油画棒一下子把色彩又暗又杂的劣质蜡笔推下了历史的舞台,美术用品的新也带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学习热情,学生作业的表现也随着画具质量的日益提高和品种的逐渐丰富,从平面涂抹趋向立体造型,从单一技能训练趋向多元素养培养,从暗淡的色彩调配趋向大胆鲜亮装饰色彩调配,从技能授受趋向情感表达。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小学美术课堂全面进入了“看看、想想、画画、做做”新教材运用之中,教材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带动了教师的教法不断创新、灵活,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呈现了一批生动活泼有创意的优秀学生美术作业。
初现创意萌芽期
1988年一期课改启动,我们的教育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还是上海师专美术班的学生,只记得中师时作为全科教师培养的普师班学生曾有过《小学美术教学法》这样一门课程,但具体课堂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还是一头雾水,对于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也没有深入的思考,80年代上海师专的美术教研室是一个实力超强的团队,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美术课完全是根据教师们各自的理解特长制定方案,划分课时,没有专门的教材,主要还是美术专业类的诸如静物素描、人体写生、水彩、水粉、国画等技能训练为主,对于美术教法没有特别重视,印像深刻的是请了当时卢湾区第二中心小学的周松生老师给我们作了一次生动的讲座,让我近距离感受优秀美术教师的个人魅力。
1990年又十分幸运地分到蕃瓜弄小学实习,近距离感受到当时如日中天的特级教师陈寿鹏老师独特、生动、有趣、有味的美术课堂,大大地补上了美术课堂教学法的空缺,首先给了我们这些长期在师授生跟的美术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的大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国首届美术教育大会也在那年在蕃小召开,全国各地成批成批的美术教师蜂拥而至,蕃瓜弄小学因此被大家熟知。
在随后真正成为小学美术教师的日子里,为了尽快熟悉教材、用好教材,我的美术课堂始终专注于研读教材,积累自己和学生的各种范例为常态。“黄老师,今天美术课画什么?”“上次作业我可以得几分?”每每在课间我走在走廊里,总会不时地听到小朋友拥上来问这问那,可见小朋友爱上美术课,爱画画,爱手工,作为美术老师的我,心里的喜悦当然是溋溋的。
百花齐放创意期
课本体例上,出现了以单元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和内容的美术教材,视觉观感上吸收了不少国外优秀美术类工具书、教材的优点,色彩鲜艳,版式新颖,引入不少小朋友自己的作品,除了增加了电脑绘画的教学内容,还大大增加了小朋友非常喜爱的立体手工设计类的课例。
从1999年开始,各地美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课程的实施周期,有长课程也有短课程,还有微课程,这在一定范围内大大补充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丰富了学生们各类文化体验,有效促进了学生多样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校课程层次性基础上的特色发展。(黄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