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告
- 展览
- 讲座
- 笔会
- 拍卖
- 活动
1914年,由浙一师学生邱志贞等发起成立金石篆刻研究的文艺社团,定名乐石社,李叔同担任首任社长。社团活动时间虽不超过5年,但非常活跃,成就一段佳话。
从本期开始,本栏将连续推出《李叔同“印藏”中的乐石社学子》系列文章,通过对西泠印社“印藏”藏品中的印章文物,解读我国第一个在校师生组成的印学社团,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纵向去进一步了解李叔同的学生们在国家民族命运变迁中的人生,从莘莘学子的成长,到“华枝春满”的美学教育实践成果。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李叔同不仅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因为艺术流传也一直深受大众的喜爱,他的书法、金石、诗词、音乐、话剧以及传奇的生平故事,一直持续着广泛的影响力。
李叔同在少年时期即十分喜爱金石篆刻,跟随天津著名书法篆刻家唐静岩从秦汉入手治印,兼攻浙派,并自创“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刀法。李叔同受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以下简称浙一师)校长经亨颐之邀担任图画和音乐教员,到杭州后,与西泠印社创始人叶为铭等来往密切,1912年壬子秋参加了西泠印社的雅集,留名孤山闲泉边的《壬子雅集题名》摩崖石刻,其后1914年加入西泠印社。
民国初年,浙一师作为浙江省最有名的师范学校,从校长到学生篆刻风气很盛,在校长经亨颐,教师李叔同、夏丏尊、堵福诜、周承德等支持下,1914年下半年学生邱志贞等发起成立金石篆刻研究的文艺社团,取“吉金乐石”之意,定名乐石社,李叔同担任首任社长,邱志贞任书记。28名成员中,既有浙一师老师,也有费砚、王世、柳亚子等西泠印社社友及南社社友,主要成员是15名浙一师的学生。乐石社定期雅集,集体去西泠印社参观展览,社长李叔同不仅撰写了《乐石社记》、《乐石社社友小传》,还对乐石社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连续主持编印八集社刊《乐石集》。
乐石社活动时间不超过5年,学生们也积极创作,以各种内容题材入印,为了表达对李叔同老师的感恩之情,大部分学子亦为李叔同师治印。比如邱志贞创作了十八方印章赠送李叔同,甚至有10名同学共同合刻一方印章赠送李叔同师,顽皮真率的学生形象和对先生的尊崇之情跃然石上。这些内容丰富的印文及边款,也投射出了李叔同出家前以“息翁”、“李哀”、“哀公”、“近黄昏室”自名的人生悲秋,1916年经虎跑断食后以“李婴”、“能婴儿乎”、“欣欣道人”心境的出世入世,成为李叔同的日常用印。
李叔同以乐石社社长的身份,高规格实践美术教师的美育思想和美育目标。乐石社中除了经亨颐等,还邀请了费砚、王世、胡宗成等西泠印社社员加入,杭县知事兼劝学所代表、西泠印社早期社员张惟楙制了乐石社大印。西泠印社早期社员胡然参加乐石社春季大会后,还专门治印纪念。
因为李叔同的关系,当时著名的文人社团南社前期社长柳亚子、后期社长姚光都是乐石社成员。《乐石社社友小传》中柳亚子以“滥竽充数”、“毛遂自荐”的二则故事,幽默打趣自己入社一事。
1918年夏,39岁的李叔同在虎跑寺出家,从此世间少了一位受人尊敬的艺术教育家,有了一位世人景仰的一代佛教宗师,李叔同出家前将所藏的94方自用印赠给西泠印社。为此,叶为铭仿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在孤山鸿雪径的石壁上开凿庋藏,外覆尺余见方的石碑,镌阴文小篆“印藏”二字,六行隶书跋文记述了“印藏”的深意,“庶与湖山并永”。1963年西泠印社六秩庆祝前夕,印社同人恐印藏壁龛年久泐损,特起出作为文物收藏。
这些制印者,有王福庵等高手,陈师曾等吴昌硕高足,姚绍臣等李叔同好友,数量和人数最多的是乐石社,其中12名学生社友有44方。这些印章为我们研究在民国教育背景下,虽短暂存在但是却在历史上留下时代信息的乐石社,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文物,尤其是年轻的学子们当时大都二十岁上下,后大多从事教育工作,有的与出家后的弘一法师保持通讯联系,但一直来很少被人重视和研究。(申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