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柴博森:学习中国画观念要新、技法要强
画家柴博森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嘉宾:柴博森,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际书画研究会会员、清华美院高级访问学者等。
简介:柴博森,1969年1月生于天津,自幼研习书法,从书法家袁健民先生研习《九成宫醴泉铭》、《张猛龙碑》、《张黑女碑》等碑帖。后深入绘画,转益多师,现从师向中林、李翔老师。挚爱写生,喜从大自然中吸取素材与灵性。
作品曾荣获:
2004年,作品《溪林过桥》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写意中国画大展;
2007年,作品《铁骨脊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建军八十周年书画大展、作品《赵家沟印象系列》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2007年中国画大展;
2008年,作品《美丽的西部家园》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画双年展;
2009年,作品《龙胜梯田》入选宁夏美协主办的上海美术馆成立五周年书画邀请展、作品《守望家园》入选天津市第十一届美展、作品《巡》、《出征》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建军82周年书画展、作品《落雪无声》获优秀奖并入选天津市第七届青年美展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10年,作品《难忘故园》入选天津第三届“双十佳”优秀作品奖、作品《耕耘希望》入选2010年中国画展;
2011年,作品《玄驹·五色土》入选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艺术展;
2012年,作品《收获希望》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展、应中央办公厅、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商请,为中南海、中央军委办公厅创作《太行揽胜图》、《太行丰碑》、作品《复员》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建军85周年美术展。
画家柴博森做客天津美术网访谈
[天津美术网]:您是从什么时候接触到中国画的,哪副作品您比较满意?
[柴博森]:我打小时候就开始画,那时候我母亲在单位的创作组搞雕塑作品,创作一些主席像,有时候把泥带回家,用竹镊子去刻画,我就在旁边看着,这对绘画的爱好也有一定的影响,后来我就用那种硫酸纸拓小人书玩,因为不像在学校那种系统的教学,所以只是觉得画的像就很好玩,到了三四年级,我才去的少年宫做系统的绘画培训。当时搞命题的时候,画的都是反映四个现代化、工农兵风格的一些素材,然后以后很多年不管是工作上的变化还是其它,一直没有放下绘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深造,尤其是李翔老师和向中林老师对我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都是很大的,虽然他们从技法上没有系统的一步步教我,但是他们那种创作意识、创作理念和创作精神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一直有一种意识在支撑着,观念要新,技法要不断的加强,这二者是贯穿一幅好的作品和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品《古松书屋》
作品《观自在》
作品《家有翠竹》
[天津美术网]:刚才了解到您喜好绘画树木,是否是因为树的形态带给您一种特别的精神么?
[柴博森]:山水画家主要是画山石、树木、云、水、亭台楼阁等,树木和山石是一个画面比较具象的一个东西,比如水就可以不去画,在上面画一个小船,画一个礁石,就知道下面是水了,树和山石它是相对比较具体的,树有杂树还有主树之分,醒目的比较好刻画,杂树是一个需要锻炼的课题,我们写生不单是为了画出一幅作品,每次我们都要带着目的性去写生。今年清明小长假三天时间,我和李老师还有几个朋友到门头沟去画杂树,那阵正好是杏花桃花开的时候,那些树作为主体来说很醒目,一些田间地头的树枝杂枝你不能忽略,你需要去体现出来,那在画面上怎么去体现,和主树之间的关系,都是要靠形象的构思去体现的,还要有取舍关系,色彩的轻与重,都起着一定的作用。所以说画树是需要方方面面、很需要重视的一个锻炼,树是山的毛发,如果山上没有树,那么山就跟一个秃子一样,所以在画面中的位置,它的造型,它想取得的作用,是你在画里要去考虑的,所以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作品《居有竹图》
作品《绿茵人家》
作品《满庭苍松》
·画家柴博森:天津是培养书画家沃土的一方宝地
·画家柴博森:师承李翔打下坚实基本功
·画家柴博森:学习中国画观念要新、技法要强
·画家柴博森:画出体现水平、反映时代的抗鼎之作
·画家柴博森:写生与作品之间有感染力的区别
·画家柴博森:以画好为目的,别在乎过程和形式